五位嘉庚校友告诉您 毕业后“快人一步”的秘诀

2020年07月30日 15:43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现在很难找到像厦大嘉庚学院校友那么忠诚自己母校的年轻人——一般来说,毕业生们总要等到毕业十年甚至更久,才会逐渐体会出学校的好。

  但是,17岁的嘉庚学院却不一样,它的校友动不动就要用“嘉”来造句:嘉式深情……这可能不只是年轻人的浪漫,嘉庚学院成立十周年时,校友们相约,此后每年校庆都要回校,为她办一场演唱会。校友音乐会一直保留下来。

  本月初的毕业典礼,嘉庚学院八成毕业生赶回学校,他们中不少人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就业挑战。这一切只用情怀解释,是不够的。

  这么爱,为什么?这所大学到底为学生带去了什么?

  今天,我们邀请这所大学目前的四万多名校友中的五人,共同探究。

  本版文/本报记者 佘  峥

  本版图/厦大嘉庚学院提供

  杨怡婷

  嘉给我可能

  老师让我坚定追求

  “不敢说出”的目标

  ●讲述人:杨怡婷

  2018届校友,目前在厦门大学读研

  我每次想起母校,嘴角便挂上幸福,她让我越来越靠近那个我想成为的自己。

  那4年,我增长了才干。筹办过的晚会、参加过的比赛、接受过的才艺培训,为我报考厦大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更为我现在能在厦大学生艺术团担任执行团长创造了可能。

  那4年,我探索着目标,积攒着实现的勇气。处于迷茫期的我,去找刘莉老师(编者注:该师为嘉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副教授)聊天,作为一个不太敢把目标提前说出来的胆小女生,我含糊回答。没想到,刘老师说:“我觉得你特别适合去学习与艺术管理相关的专业!”

  刘老师所说的与我当时默默定好的考研专业方向完全一致;而且,她有那么多学生,还能留意到我擅长的领域……那种感觉,奇妙又温暖。

  我开始考研备战之旅,申请到了图书馆备考联盟的位置(编者注:该校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级各类考试的备考生设置的座位专区),与整层楼同备考的“熟悉的陌生人们”共同迎来许多次闭馆音乐响起,也会在抬头休息的时候相视一笑,共享新发现的备考宝典。图书馆一楼咖啡厅里自主创业的同学曾在我背不下去时送了我一杯咖啡;同在备考的几位小伙伴曾聚在图书馆门口,边聊着今天背了多少个单词,边瓜分着零食……想起这些画面,都美得像宫崎骏电影里的夏天。

  李嘉伟

  嘉让人幸福

  和老师同学并肩作战

  点点滴滴皆成长

  ●讲述人:李嘉伟

  2018届校友,现就职于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

  这两年,在设计院工作的我,经常面对甲方的催图、改图,“朝八晚十”是常态,而且永远也不知道“周末”和“加班”哪个先到来,还要承担每个月的房租、交通费、伙食费等各种开销……但我有“相信”、会“坚持”,所以,压力并没有太影响我追逐梦想的步伐。

  这样的我能胜任厦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工会分院组长的职位,也到厦门市交通局挂职工作。

  每每与同事、朋友聊起大学这个话题,我从不羡慕别人的大学,只因我的母校——厦大嘉庚学院就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大学”。这种幸福感来源于上得了热搜的食堂美食、一年一度超浪漫的女生节“凌云灯舞”、演出效果绝佳的水上音乐广场、30个击球位的综合性高尔夫球练习场、常年位居腾讯网年度教育产业价值榜榜首的办学成绩吗?

  现在往回看,我终于可以清晰明确地回答:“是,又不仅仅是。”大学拓展了我的可能——学习之余,加入学生会、招生宣传中心、西部梦想支教社团……学会管理与策划,懂得担当与责任;参加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和老师、同学并肩作战、熬夜打磨,携手冲击奖项……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看来,点点滴滴全是淬炼。

  薛样洋

  嘉给我力量

  母校告诉我

  “思考本身才是答案”

  ●讲述人:薛样洋

  2018届校友,温州晚报“最年轻”首席记者

  现在当记者可真不容易。采访、写稿、拍摄、剪辑、出镜、做策划……每次接到新挑战时,我都能顺利上手。是因为年轻吗?我总是这样回答:“我可不是现学的,这些技能我在大学就准备好了。”

  我就读的是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修新闻学课程的同时,还选修了播音主持、非线性剪辑、广告学、灯光布置、剧本创作等一系列相关课程。这为我毕业后顺利考入《温州晚报》成为一名记者打下牢固的基础。

  两年前刚走进温州晚报大厦时,一位姐姐问我,“为什么想来报社啊?”我“铁骨铮铮”地说:“我是新闻学专业的,有新闻理想。”听起来好像有点孩子气,但大概不仅是我,而是所有“嘉”人都会说,就是这样的,就应该如此,“任何技能都可以训练,唯热爱难得,它是支撑我们越走越远,越走越好的核心。

  我的大学,传授技艺,更传承情怀,永远热爱、永远努力、止于至善。还记得,大一刚入校,《新闻学概论》授课的吴珞老师(编者注:该老师从教之前曾在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从事新闻采编及研究工作,2002年起赴英留学,先后获得加的夫大学新闻学硕士及伦敦大学数字化媒体硕士学位)总能把一个问题拆成多个角度,一一展开分析。

  在课堂上,我总会陷入“天哪,这个问题居然还可以用这个角度去看”“原来思考才是答题真解”的感慨中。我慢慢养成一个习惯——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多角度看问题。

  前一阵,当听说我破格晋升成为《温州晚报》年龄最小的首席记者,同学们说“(你)成了我们课堂上想象的样子。”而我想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课堂。

  焦铂淞(左)

  嘉让我不输

  母校对我的锤炼 让我不逊于名校生

  ●讲述人:焦铂淞

  2019届校友,目前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研

  在全球大学排名前100名的伯明翰大学,我身边的中国同学大多来自国内各个重点高校,而我可以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不过,在这一年的课程学习中,在一次次的考试和报告中,我取得了不输于他们的成绩,甚至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源于嘉庚学院为我打下的良好基础。在如今的硕士课程中,也有不少实践操作课,如果说,现在的我可以带领小组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熟练又比较出色地将理论运用到项目中去,那么,这里面必定有着嘉庚学院对我的锻炼。

  母校推行 “有效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实践教学周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很有特色的。在嘉庚学院,让我难忘的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曾经担任国标舞队的队长、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团长,也曾参加鹭萌芽志愿者队……进入大学之初定下的目标,在大学四年里都一一实现了。这些都有赖于嘉庚学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跳出”时空再来看,我发现母校那句slogan(口号)“美的不止是风景”说得真好,好在真实、准确。颜值之外,她能带给她的学子们“不输”的气质,这才是永不褪色的美。

  赵雯清(右)

  嘉予人勇气

  公司老板说我是

  “最不像实习生的实习生”

  ●讲述人:赵雯清

  2019届校友,现就职于上海斑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想到嘉庚学院,在我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关键词应该就是“人情味”。嘉庚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在进入学校之前,我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上,毕竟“以实物为准”。

  但是来到学校后,我有些惊喜,因为这句话真的被落实到了每一个细节里。无论是南、中、北三区各具特色的食堂,抑或是自由选择的选修课安排,还是答疑时间在办公室“翘首以待”的老师们……每一次的发现,都让我既惊喜又温暖。

  这是一个包容且开放的氛围,我的那些奇思妙想都可以在这里化为现实。我的大学四年,在创业园开过旅行社,在教室里办过兼职招聘会……这些,都只是起源于与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一拍即合。

  大一那年加入导游队,介绍词中有一段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嘉庚学院最美的不仅仅是风景,更是身在学校的你我他”。是的,嘉庚学院给我留下许多温暖的记忆,这些记忆的背后都站着一个个美丽的人。

  现在的我,也已经工作一年多了,算上实习,在这家公司待了快两年的时间。之前实习转正的时候,老板说我是 “最不像实习生的实习生”,我想这应该是嘉庚学院给我的勇气吧。在嘉庚学院的那四年让我相信,只要有想法,就应该去做,去尝试,去为之努力,只有动起来,才有可能获得结果。

  【佘峥说事】

  “孤独”的大学

  某种意义上,嘉庚学院是一所“孤独”的大学——很多人看到它的不一样,但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出身,一直有人对它的“内秀”视而不见。譬如说,它在进行很多有益探索,从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到体制,目的是为了建一所高效运转、非常好用的轻盈的大学,但是,很多的努力和成绩,到一些人那里,只有一句话:它不就是一所独立学院?

  学校很少开大会

  独立学院的确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本世纪初,为了满足高中毕业生读本科的愿望,独立学院应运而生,它依托公办大学创办,属于民办性质。200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当教授的王瑞芳被时任厦大校长朱崇实召唤回国,出任厦大嘉庚学院院长。现在看来,王瑞芳之所以同意到厦大漳州校区开拓疆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厦大、英国、新加坡的大学经历,令他有种要办一所有别于传统大学的冲动。

  从一开始,厦大嘉庚学院的机构设置上更多和国际接轨,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看别的大学如何设置就依葫芦画瓢。譬如说,嘉庚学院非常强调沟通功能,注重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达成学校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有效沟通。

  还譬如说,嘉庚学院很少开会——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很多事可以自己消化,他们一般只开解决问题的小会,王瑞芳说,如果凡事都要等着学校开大会,布置任务,然后大家再行动,这不是效率。

  这就是嘉庚学院要探索高效运转的大学的“组织文化”。还譬如说,在不少大学里,人才培养被人为地分开,似乎有人专门管知识,有人专门管思想,所以你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也不管,下了课才打电话给辅导员,希望他找学生谈谈。王瑞芳说,我们的大学,要建设一个真正齐抓共管的全员育人的组织文化。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学老师上完课,就完成任务,其他的时间你没权利管我。但是,嘉庚学院从一开始就要求大学老师坐班——每位老师都有办公室,要求老师每周有专门的面对面答疑时间。

  有人曾经总结说,嘉庚学院的不一样,在于它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并不新鲜,但是,口头上的“以人为本”和贯穿在细节的“以人为本”还是不一样,譬如说,每位在校生拥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像婚姻一样,结婚自由,离婚也自由。

  更关注“你能做什么”

  嘉庚学院学生说,这所大学更关注“你能做什么”。每年女生节,厦大嘉庚学院都有一个亮灯仪式,即宿舍的灯光通过调控,呈现出“I love u(我爱你)”的效果。本来这种就是年轻人玩闹,和学习相干吗?但是,当学生提交申请后,学校说,你们要是喜欢,就去讨论、去策划。等到活动实施后,大家才发现,这哪是玩啊,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甚至危机处理能力,大家都收获了经验和教训。

  有一些数据已经证明了嘉庚学院毕业生的不一样: 2018年11月,在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发布的《福建省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之月薪调查报告》《福建省本科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之晋升调查报告》中,嘉庚学院毕业生平均月薪位列福建省综合性大学第四,毕业生晋升总监级高管人员占比高居福建省综合性大学第二。这所大学的校友在社会上树立起了“综合素质高,创新精神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品牌形象。

  嘉庚学院学生说,这所大学的氛围大概就是这样的,你会觉得,学校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希望,会变得更好的。

  或许,嘉庚学院表面上的“孤独”,背后是坚持和自信在支撑,这所大学很清楚,大学要怎么做,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给学生带去美好人生。更重要的是,会有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