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儿童救亡剧团:辗转华南东南亚多地 为抗战募捐五卡车药品衣物

2020年09月04日 12:33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厦儿团成员合影(市博物馆供图)

  

洪智民(蓝齐 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 通讯员 郑婷楠)一枚小小徽章,见证一段特殊历史,讲述一段传奇往事。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厦门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文章,引起众多市民读者关注。

  文章介绍了馆藏文物——1937年成立的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以下简称“厦儿团”)徽章以及肩章,描绘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一群十来岁的厦门孩子以自己的文艺特长呼吁宣传抗日救亡的历史。

  昨日,记者辗转联系上厦儿团曾经的成员、今年已经93岁的洪智民。在位于望海花园的老人家中,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年参加厦儿团及抗日宣传的往事。

  叔叔是厦儿团老师  带着12岁的他入团

  出生于1927年的洪智民是原同安县马巷镇蔡浦村人。他的叔叔洪凌是带领厦儿团的老师之一。1939年9月,年仅12岁的洪智民和几个年龄相仿的同学,跟随洪凌一道,奔向远在广西柳州的厦儿团。

  据洪智民介绍,厦儿团1937年9月3日成立,1938年厦门失守后,为了争取海外华侨支援祖国的抗战,中共中央南方局决定派厦儿团到南洋各地开展募捐活动。厦儿团在广州表演之后,洪凌因有事回了一趟厦门,洪智民的父亲找到洪凌,希望他能带洪智民出去。洪凌也很喜欢这个侄子,便带着洪智民和他的几个同学启程去柳州。

  “厦儿团在广州宣传演出后,上级便交给了一个任务,去南洋宣传抗日,那里华侨多,需要得到他们支持。”洪智民说。当时日军在南洋势力很大,给厦儿团设卡,厦儿团回国时,只能先到柬埔寨,然后再回到国内,在柳州逗留。当时,洪凌带着几个孩子,从厦门经江西、湖南一路奔波,历时27天,终于在1939年10月11日到达柳州。

  说起当年加入厦儿团后的生活,洪智民笑着说,那是近似军营的集体生活,“全团年龄大的孩子,轮流值日、安排工作和生活,轮流买菜煮饭。”至于“生活质量”,洪智民摇摇头说,平时就是煮米饭炒青菜,能吃上肉的日子不多。当然,他们也有改善生活质量的时候。剧团曾多次在晚上到驻地柳江对岸的第四战区长官部慰问演出,“这种情况下才有机会享受丰盛的晚餐。”洪智民说。

  每天练习唱歌跳舞  大的给小的上课

  回想当时在厦儿团的日子,洪智民说,最让他难忘的,莫过于当时为了上台演出而学习唱歌跳舞的情景。

  “当时我们住在江边上,每天早上起来,拿着一条毛巾,到河边洗漱,然后就练起声来。”兴之所至,洪智民还现场展示了当年是如何练习发声的,尽管上了年纪,发声依旧中气十足。他笑着说,当时学了很多抗日歌曲,比如《保卫黄河》《吕梁礼赞》《反投降进行曲》《渡长江》等。

  “每天上午下午各练习一小时。”洪智民回忆道。唱歌需要乐器伴奏,但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能给他们伴奏的只有便携易带的口琴。因为年龄小,洪智民和一些小同学被安排到舞蹈队,学跳了多个儿童集体舞蹈。

  当记者问起跳的是什么舞,洪智民眼神突然亮了一下,张口就说出“乌克兰舞”“水兵舞”,他还兴奋地拉着记者跳了起来。老人快乐的样子,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欢快跳舞的厦儿团孩子。当然,除了练习唱歌和跳舞,这群孩子还要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谁来教呢?洪智民笑着说,都是大孩子给小孩子上课,讲基础的文化知识,也会讲国际国内形势,提高孩子们的政治素养。

  洪智民还说,当年厦儿团在香港演出时,孩子们声情并茂以及稚声稚气的表演,打动了很多爱国人士。“当时,有群众直接将金戒指和金耳环扔到了舞台上表示支持。”洪智民说,厦儿团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为抗日将士募捐了5大卡车的药品、衣物和十余万元外币。1941年,日军进占广西后,厦儿团在桂林被迫解散。

  【名片】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

  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在中共厦门工委直接领导下,以鸽翼剧社的部分小演员和中华小学的绿苗文艺社为基础,吸收了部分爱国儿童,于1937年9月3日正式成立了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全团30多人,最小的7岁,最大的17岁,团部设在厦门市定安路的保生堂,是为数不多的抗日儿童救亡团体之一。1938年~1940年,厦儿团辗转广东、广西、香港、越南、柬埔寨等地,宣传抗日,引起巨大反响。厦儿团于1941年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