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根植本地文化沃土 开设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
2022-10-28 09:59 来源:厦门日报

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外观保留闽南古厝样式。

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还原古代卧室。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健华 通讯员 杨心亮 图/夏海滨 摄)了解传统民俗文化、感受闽台民间风情,有了新去处。近日,位于同安区县衙旧址内的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预开放,借由老物件、古民居见证文化变迁。同一地点,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逐步完善,以一本本家谱连接两岸情感、传承优良家风。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民俗文化催生共鸣,家风家谱延续情感,用实实在在的举措确保我们的文化不遗失、不断层,让当代群众生活更丰富、更深厚。”同安区社科联主席林永富表示。今年以来,同安区社科联根植本地文化沃土,推动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等文化事业落地落实,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个人收藏变公共资源

  还原民俗风貌 再现文化变迁

  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里有什么宝贝?事实上,展馆本身就是展览的一部分。

  推开大门前,先仔细瞧瞧门上的浮雕,两位门神威武镇守——这扇木门是直接从一座闽南古民居上移植过来的。进门后,如同走入古厝的厅堂,中间桌台是主人用来泡茶待客的,桌台后陈列着烛台、油灯、留声机等老物件,四周墙面挂满纹样繁复的木雕、书写大气的牌匾。左手边厢房还原了古代卧室,其中的眠床最引人注目,床体三面合围,通体吉祥纹饰,是古代大户人家的休憩之所。

  “每一件老物件都是我从福建各地收集来的,用来还原古厝格局,感受很直观。”闽台民俗文化展示馆馆长洪宝塔说,在过去,他发现一些闽南村落提升改造后,原有的建筑构件、日常生活用品被随意丢弃,十分可惜。经过30年收集,洪宝塔已收藏上万件老物件,如今把个人收藏转变为公共资源,“通过这座民俗文化展示馆,留住闽南文化生活印记”。

  在其他展厅,还存放着大量民国时期乃至清朝的历史记忆,包括钟表、电话机、缝纫机和服饰等,几乎每一类物件都有不同时期、不同造型的展品。“不仅仅是器物的保留,更要有文化的传承,让同根同源的闽台民俗文化好好流传下去。”林永富说,该展示馆正在策划“古婚礼体验”项目,通过兴建绣楼、安排花轿、布置婚礼等方式,让游客化身新郎新娘,深度体验闽南民俗文化。

  分散收藏变集中管理

  传家风扬家训 织密情感寄托

  在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目前设有詹姓、彭姓、许姓和江姓等馆藏,纸质版和电子版族谱数量上万册。作为召集人之一,来自台湾地区的詹昭榜表示,以姓氏为纽带,能够织密两岸乃至海外同胞的情感寄托。

  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根据九三学社厦门市委的政协提案和同安区人大代表纪天富建议而立,由同安区社科联主办,厦门市同安闽南文化研究会承办,开辟大量空间用于打造各姓氏家谱馆。作为该中心负责人,两岸谱牒爱好者、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江艺平表示,厦门民间收藏的族谱数量众多,然而存放分散、不便查阅,而且静态收藏难以发挥寻根溯源、续谱接谱功能,更难发挥在增强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

  “围绕姓氏凝聚宗族情感,讲好一家人的故事。”江艺平说,闽台各姓源发中原,一脉相承,同安更与台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同安县志》记载,按姓氏分类,现存台湾民间1026部祖籍同安的族谱中,可确定明清时期同安有68个姓氏、1000多个家族移居台湾。当前,他与各姓氏召集人不断发掘和收集两岸民间谱牒资源,倡导两岸民间社团、谱牒爱好者共建共享,持续推进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交流合作。

  此外,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将设古同安名人和各姓开厦始祖介绍展厅,打造家风传承基地。“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家谱传承下来的内容,往往彰显着家族底蕴。”林永富说,家谱是传承家风家训的重要载体,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生活如何变化,都应当重视家庭建设、家教传承、家风弘扬。

  【链接】

  闽台民俗文化

  展示馆

  目前为预开放阶段,民众可免费参观,正式开放时间预计为12月10日。

  海峡两岸家风家谱

  研究中心

  共4层楼,55间房,面积约1808平方米,目前设有詹姓、彭姓、许姓和江姓等馆藏。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