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先生教会我们 理念是用来践行的

2024年07月02日 17:33 来源:厦门晚报

■厦大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实践队采访本报记者陈满意(左)。

■穿过历史岁月,探寻嘉庚先生足迹。

  厦门晚报讯 (文/特派全媒体记者 陈满意 图/厦大提供)昨天上午,厦门晚报“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全媒体采访团在成都武侯祠进行直播,参与直播的有厦门晚报视频号、抖音号,天下集美视频号、集美旅游、集发旅游、成都日报视频号以及映目、微站直播等平台,各平台观看总数据为1481.70万人次。

  此前,在6月23日的直播结束后,“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各平台的观看人数已经突破1亿人次。沿途城市的多家主流媒体的官方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平台也同步直播。6月28日重庆站的直播活动各平台观看人次突破1550万。截至目前,“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各平台的观看人数达到1.4亿人次。

  6月25日至30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走嘉庚路,共圆复兴梦”社会实践队的5名队员前往川渝,跟随厦门晚报“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全媒体采访团,追寻校主陈嘉庚先生在重庆、成都的足迹,并感悟嘉庚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魅力。

  随团手记

  重庆之行寻嘉庚 红色精神映山城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为了慰劳国内抗日军民并考察抗战实况,陈嘉庚和南侨筹赈总会发起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陈嘉庚先生一行于1940年3月26日下午抵达重庆珊瑚坝机场。在陈嘉庚先生150周年诞辰之际,我们走入重庆的历史遗址和纪念馆,穿过历史岁月,探寻陈嘉庚先生在重庆的足迹。

  我们探寻嘉庚印迹的第一站是《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远山青黛和低矮瓦房并存,一瞬间时空交错,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嘉庚先生和南侨慰劳团回国慰劳期间,《新华日报》对嘉庚先生报道过100多次,影响最大的是1940年7月24日嘉庚先生在重庆的那场著名的“西北观感”演讲。

  旧址展馆讲解员说:“1940年7月24日,陈嘉庚在重庆大学礼堂的舞台上发表演说:到延安八九天,所见所闻与原来所听说的大相径庭,那里社会风气及治安秩序良好,这些都是据实而言,并无虚假浮夸……”校主嘉庚先生在承载历史记忆的一个个鲜活故事里亲切起来,他不只是勤俭的企业家,不只是为祖国献上全部家产的爱国华侨,更是大胆公正、具有时代眼光的政治观察家。他用他对时局的敏锐观察和政治见解,同司徒美堂先生一起带领众多华侨选择了代表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嘉庚先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勇于改变以实现自己的爱国理想。我们学习嘉庚精神,就要像先生一样勇于担当,积极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庆的红岩、曾家岩、虎头岩素有“红色三岩”之称。循此红色足迹,6月27日早上,我们跟随厦门晚报全媒体采访团的脚步来到了红岩革命纪念馆。在纪念馆内,我们参观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看到了以照片形式记录的嘉庚先生在1940年发起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抗日军民和考察抗战的实况;了解了周恩来、叶剑英等在重庆会见嘉庚先生的事实。沿着时空的脉络回溯它们所承载的鲜血和功勋、艰苦与峥嵘,那个时代的画像从课本上跃然到我们面前,刻在了我们的心中。

  令我们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嘉庚先生在茶会后作出的态度鲜明、毅然决然的正确选择。在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等人欢迎嘉庚先生的茶会中,陈嘉庚深感共产党人爱国忧民、真诚坦荡、勤奋俭朴、奉公敬业,也透露了自己想要去延安访问的想法。嘉庚先生不守旧不泥古、明辨是非、从细节处寻找真知真相的精神更加深深感染了我们。作为厦门大学的学生,我们要继承校主追求真理、遍寻真知的精神。

  到重庆时,嘉庚先生已经60多岁,坚持不乘轿子,与众人平等,步行上300多级楼梯,这个细节让我无比感动,先生教会我们,理念是用来践行的,关怀人民、与广大百姓同苦乐的精神是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

  (作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谢刘军 唐靖博 刘安欣)

  寻踪武侯祠 觅迹嘉庚路

  84年前,陈嘉庚先生不辞路途遥远,来到成都武侯祠拜谒诸葛亮。究竟是什么驱使着嘉庚先生执意前往?我们跟随厦门晚报“嘉国同心——重走嘉庚路 共圆复兴梦”全媒体采访团到成都武侯祠一探究竟。

  6月29日早上7点半,阳光洒在武侯祠的红墙黛瓦上,实践队队员们也早早跟随全媒体采访团一同来到武侯祠。直播的前期准备工作十分充足,经过提前一天踩点、反复商讨直播走位路线,大家在肃穆静寂的武侯祠中出镜、拍摄、收音,有条不紊。讲解员说,武侯祠的主体建筑景观与80多年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嘉庚先生当年来到武侯祠,看到的雕像与古树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别无二致。

  作为参与者、亲历者,我们也看见了厦门晚报记者们不懈的求知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看见了他们在每一次历史探寻中的专业与执着。他们将历史的光影一一捕捉,将过去的记忆一一唤醒,历史的意义会有人记得!作为厦大学子,我们也愿意接过接力棒,成为信息的传递者,成为历史的记录者。

  我们细细品读这里一砖一瓦中的古韵、一草一木间的情怀,嘉庚精神也以一种全新的样态展现在我们面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醒世明言,与嘉庚先生仗义疏财、拯救家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生轨迹不谋而合。

  在诸葛亮雕像前,我们遥想84年前,嘉庚先生也怀着同样的敬仰,不辞山高路远,跋山涉水专程到此。尽管陈嘉庚和诸葛亮生活的年代相隔1700多年,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却是相通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脉络的传承,正是因为诸葛亮、嘉庚先生身上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天下为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代代相传。对我们厦大学子来说,这是一堂生动的、深刻的人生课。

  (作者: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谢刘军 唐靖博 刘安欣 李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