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制碑矗立于厦门台南两地

2020年04月28日 16:33 来源:厦门网-厦门日报

南普陀御制碑亭。(二瑶 供图)

台湾赤坎城的御制碑。(二瑶 供图)

  文/卢志明  苏雪芳

  公元1786至1787年(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二年),台湾爆发林爽文民变,继而林爽文自僣号“顺天”。乾隆皇帝派兵平定,这一年是乾隆五十二年的年底。平定台湾之后,乾隆对此事深有感慨,所以在乾隆五十三年连续撰写四篇御制文,并刻制成石碑,分别立于海峡两岸。用乾隆的话说是,“斯事体大,讫不可以不纪”。

  用将得当  平定台湾

  御制碑文中,乾隆感慨道,“若兹台湾逆贼之煽乱,乃卒然而起兵,出于不得已,而又不料其成功,若是之易也(‘若是之易’大意为‘竟然如此容易’)。”

  1786年林爽文乱起,福建总督常青紧急调集水陆大兵万人,东渡台湾征剿。当时水师提督黄仕简领水军两千人,从厦门出海渡鹿耳门;陆路提督任承恩领陆兵二千人,由泉州蚶江渡鹿仔港,水陆两军还连同了海坛、建宁、福宁等各路兵马齐聚台湾,一时将士云集,原以为可以轻松地平定台湾,却不想临阵时官军互相观望,平台没有进展。

  乾隆看出了其中的弊病,继而派遣大将军福康安、闽浙总督李侍尧等统帅军队平定台湾。福康安骁勇善战,屡立战功。随即调动川桂湘黔兵马,号称十万大军。各路兵马水陆并进,齐聚厦门。战船原拟从大担岛起航,却不料遇到连续的大风天,船行被阻,于是所有战船转向崇武澳候风。这时海上风信恰转有利。百余艘兵船同时出发,一日间齐抵台湾鹿仔港。

  福康安兵到,立即投入被林爽文围困的台湾诸罗的战斗,并首战告捷。“城中官民出迎,饥羸无人色。见将军至,无不欷歔啜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也”。战后,乾隆表彰“该处民人,急公向义,众志成城”,特赐名将诸罗改“嘉义”,沿用至今。

  “自嘉义至斗六门,凡八十里;官兵所向克捷,斩首数千级,贼尸遍野,俘获不可胜计”。激战三天,斗六门被攻陷,继而进攻大里杙,林爽文携家眷逃往内山。内山是台湾的土著居住地,福康安先示之以威,再施之以惠。生番倾心效命,将林爽文献于官军。乾隆在碑文中感慨道,“兹林爽文于五十一年十一月起事,其黄仕简等前后误事,经一年。福康安等于上年十一月由鹿仔港始进兵,其间解诸罗县之围、克斗六门、攻破大里术贼巢,至本年正月获林爽文,计阅四十二日;继获庄大田,计阅三十二日。”乾隆感慨道,用将得当,战局扭转,平定台湾,“若是之易也”。

  海疆民命  事在必为

  在御制碑文中,乾隆又感慨道,“夫用兵岂易事哉!昔汉光武有云:‘每一发兵,头须为白。’况予古稀望八之年,须鬓早半白,而拓土开疆,过光武远甚,更有何冀,而为佳兵之举?诚以海疆民命,不得不发师安靖。所为乃应兵,非佳兵也。”乾隆特别强调了,出兵平定台湾的原因是为了国家海疆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他还说道,“近八旬之天子,蒇八事之武功,于古诚希。”“自今以后,益惟虔巩持盈,与民休息,敢更怀佳兵之念哉!”,所以乾隆希望“自斯以后,所愿洗兵韬甲,与民休息,保泰持盈,日慎一日”。

  作为一代帝王,乾隆体会到古人所谓的“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因此他虽是耄耋之人,犹要朝乾夕惕(终日勤奋),勤谨永年。

  海峡两岸  同竖古碑

  “乾隆御制碑”,现今分别存于厦门市南普陀寺前右侧的仿古碑廊和台湾台南赤坎城楼前,两地石碑内容都有《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等四篇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的碑文,因为每篇碑文都有满、汉文字对照,所以厦门、台南两地分别有8块花岗岩石碑,合共16块。每碑高3米,宽1.28米,堪称厚重巨大。

  厦门御制碑原立于南普陀寺天王殿前,分建四座御碑亭。碑亭“覆以黄瓦,绕以丹垣,望之翼然宏丽”。“建盖碑亭所需碑身、碑座、石柱等项”,因“附近地方石质松脆,不堪适用,俱于泉州府同安县属之金门、烈屿、漳州府龙溪县属之港尾等处开凿,自深山邃谷挽运而出”。其中所需的工匠费、材料费、运输脚力费都不在小数。台湾建造碑亭所需的石料、木料也依照厦门例,从大陆运去。海峡两岸的御制碑内容一致,相互印证,成为两岸文化同源的一个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