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与中国军舰“三世缘”

2024年06月20日 10:00 来源:厦门日报

  ●林靖

  军舰是流动的国土,近代以来中国海军逐渐形成以地名命名军舰的舰艇文化。厦门位于东南海防要冲,控扼台湾海峡,历史上因海防而生,缘海洋贸易而兴,生来具有对外开放前沿与海防、海军重地双重特性,反映出中国海防以及海军历史文化的渊源。

  清朝购舰强军的屈辱:

  夭折的“厦门”号

  1862年 2月,两广总督劳崇光奉清廷之命,在广东与代理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职务的英国人赫德商定:清朝政府向英国购买中型炮舰3艘、小型炮舰4艘,以及一条供应船,组成一支舰队。曾参加过两次侵华战争的原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被总理衙门委任为舰队司令。

  阿思本私定舰队章程,并代清政府拟定各舰舰名为“北京、中国、厦门、盛京、广东、天津、江苏”。军舰命名属于内政主权,清政府对此不可忍受,由总理衙门1863年7月9日发文将各舰重新命名为“金台、一统、广万、得胜、百粤、三卫、镇吴”等。其中“广万”号即原“厦门”(Amoy)号。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清政府将舰队解散,舰船折价出售。

  美丽的误会:

  中华民国海军第一代“同安”号

  1909年后,清政府向德国希肖造船厂订购“长风”号及其两艘姐妹舰“伏波”号和“飞云”号。这三艘驱逐舰(也称鱼雷快船)1913年抵华时,清朝已为中华民国取代,袁世凯将其改名为“豫章、建康、同安”。这样中华民国海军有一艘名字看起来和厦门有关的驱逐舰“同安”号(厦门原属泉州府同安县)。然而,这是个“美丽的误会”。北洋政府给这三艘军舰的命名方式恰恰不是用当时行政地名,用的是古郡名。“同安”号之名来自隋唐时期的同安郡,大致在今安徽潜山、安庆一带。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2月下旬,为阻止日军在山东沿海登陆,中华民国海军驱逐舰“同安”号和4艘炮舰、1艘飞机母舰、2艘炮艇以及1艘征用商船,沉塞于青岛大港、小港航道;4艘炮艇沉塞于威海刘公岛水道。

  “同安”舰一炮未发就被迫自沉堵塞航道、延阻日军进攻的耻辱和悲壮的命运,成为近代中国海军悲情乐章的一个音符。

  真正的缘分:

  中华民国海军第二代“同安”号

  中华民国海军历史上有一艘真正命名与厦门相关的“同安”号。这是抗战胜利后,中华民国海军作为二战战胜国接收的一艘日本军舰。

  日本海军“海防第192”为二战后期赶工出来的丁型海防舰,标准排水量740吨,1945年2月28日在三菱长崎船厂竣工。战后先被改装为运送日军日侨回国的“特别输送舰”,完成任务后于1947年7月31日转交给中国,暂时被命名为“接十三”号。

  1948年5月1日,“接十三”号改新舰名“同安”(舰名取自福建省同安县),因舰况不良,长期停泊在上海吴淞口。1949年5月被拖去台湾基隆,1951年3月报废拆解。至此,短命的第二代“同安”号彻底消失。

  自主建造战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第一代“厦门”舰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以下文中简称“人民海军”)的第一代“厦门”舰,是中国完全自主建造的第一型对海导弹护卫舰。

  1974年1月的西沙海战,促使人民海军为解决舰队急需,决定采用以江湖级053K型护卫舰为原型,改为对海型导弹护卫舰的过渡办法,催生了053H型导弹护卫舰在1975年定型生产。

  053H型导弹护卫舰完全立足于国产现有装备,以便快速建造,满载排水量1800吨。首批开工的三艘053H型导弹护卫舰属早期型。“厦门”号导弹护卫舰(舷号515)就是其中的二号舰,于1975年4月6日在沪东造船厂开工,同年12月31日服役于东海舰队。

  2013年8月27日“厦门”舰退役,同年被人民海军赠予江苏省泰州市,移交给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2021年国庆期间对游人开放。

  追赶世界一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第二代“厦门”舰

  人民海军第二代“厦门”舰(舷号154),于2015年7月7日下水,2017年6月10日服役于东海舰队。这是继“昆明”“长沙”“合肥”“银川”“西宁”各舰之后,第6艘入役的人民海军052D型导弹驱逐舰。

  该舰全长约156米,满载排水量在6500吨到7000吨之间。新一代“厦门”舰服役东海舰队之后,赓续上一代“厦门”舰的华章,成为人民海军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