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运期间厦门火车站预计发送旅客195万人
2023-01-06 22:21 来源:厦门网

  厦门网讯(本网记者 马庆伟 通讯员 万宇)记者从厦门火车站获悉,厦门火车站2023年春运方案已出台,春运40天预计发送旅客195万人,同比去年增加32.74万人,增幅20.18%,日均发送旅客4.88万人。

  厦门火车站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春运组织工作,努力实现“平安春运、有序春运、温馨春运,让旅客体验更美好”的春运工作目标。

  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客流呈现增长趋势

  2023年春运自1月7日起至2月15日止,共计40天,较2022年春运提前10天。今年春运,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优化,不少旅客选择返乡过年,铁路部门将持续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在春运中落实好站车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春运期间,厦门火车站将持续严格落实日常消毒、通风换气、卫生保洁等措施,通过车站广播开展疫情防控、防病知识宣传,提示旅客佩戴好口罩,不扎堆、不聚集,做好自身防护,安排客运工作人员引导旅客分散落座、间隔候车、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为广大旅客营造温馨、安全的出行环境。

  今年春运,厦门火车站客流以务工流、探亲流、旅游流为主,客流主要成分为福建省内客流及往来于珠三角、长三角、江西的客流。自去年12月开始,厦门多所院校提前放寒假,在2023年春运启动前,学生返乡潮已基本结束,厦门火车站学生流与春运节前客流错峰出行,客流较为平稳,但节前务工流和探亲返乡流仍将形成春运首个客流高峰,节前旅客乘车高峰期预计出现在1月16日—1月20日之间,高峰日上车人数将超过11万人,节后旅客乘车高峰期预计出现在2月4日—2月8日之间,高峰日上车人数将超过8万人。

  适时增开旅客列车 持续优化服务举措

  为满足旅客春运出行需要,厦门火车站自1月7日零时起实行春运列车运行图,车站将根据客票预售情况和不同时间段客流情况,精准实施“一日一图”,动态增加运力。今年春运,厦门火车站在原有开行列车的基础上,计划增开厦门去往渠县、重庆、长沙、上海、深圳等方向旅客列车13.5对,进一步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全力满足旅客春运出行需求。

  厦门火车站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车站售票窗口、自动售票机以及客票代售点同步预售15天(含当天)的火车票,厦门地区车票起售时间为15点整,有出行计划的旅客可根据行程安排提前购票。

  春运期间,厦门火车站坚持开展人工问询引导和人工验证检票,履行“走进厦门站 亲情伴你行”服务承诺,畅通线上和线下多渠道重点旅客预约服务,加强老年人、脱网人群购票乘车和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服务;在客流高峰时期,及时增开人工实名制验证口、安检查危通道、人工退票改签窗口、旅客快速进站绿色通道,保障“急客”快速进站和重点旅客优先进站。

  出行迎来多重利好 让旅客体验更美好

  随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旅客运输规程》于202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儿童优惠票和儿童免费乘车正式以年龄划分优惠标准,儿童旅客实行实名制管理。今年春运,年满6周岁且未满14周岁的儿童可购买儿童优惠票。

  每一名成年旅客可免费携带一名未满6周岁且不单独占用席位的儿童乘车,超过一名时,超过人数应当购买儿童优惠票,儿童年龄按乘车日期计算。旅客携带免费乘车儿童时,须在购票时向铁路运输企业提出申明,购票申明时使用的免费乘车儿童有效身份证件为其乘车凭证。

  学生优惠票不再规定乘车时间限制。学生旅客凭附有标注减价优惠区间和火车票学生优惠卡的学生证,每学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任意时间可购买家庭居住地至院校(实习地点)所在地之间4次单程的学生优惠票。

  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军人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伤残人民警察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残疾人员证的人员凭证可以购买优待票。明确视力残疾旅客可以携带取得导盲犬工作证,用于辅助视力残疾人工作、生活的导盲犬进站乘车。行动不便的老、幼、病、残、孕等特殊重点旅客可免费携带轮椅、折叠婴儿车进站上车,出行更加便捷。

  旅客分段购买出发地至目的地间可联程接续的多段车票,因一段行程中的列车晚点或停运,后续联程的车票可一并办理退票,并免收退票费;如因铁路运输企业责任造成旅客在中途站退票,按未乘区间票价退还票款;旅客办理补票、变更等客运业务时不再收取手续费。

  厦门火车站温馨提示

  春运期间,铁路部门将根据客流变化适时调配运力,灵活调整列车开行,请广大旅客及时关注铁路12306网站公告或关注厦门火车站官方微博微信发布的信息,提前规划行程;在进出车站、候车乘车、换乘期间尽量保持社交安全距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暂时没有买到车票的旅客,可使用中国铁路12306网站、12306手机App中的候补购票功能候补购票;厦门有两个火车站,出行前请务必确认乘车信息,切勿因跑错车站而耽误行程。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