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至 一位“90后”入殓师的日常分享:让生命更有尊严
2023-04-04 14:10 来源:东南网

  厦门网讯 据东南网报道(记者 林先昌 洪振威)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一句诗句道出世间最悲情的想念。

  死亡是人类内心最深的恐惧。入殓师却是这样一种职业,他们每天和死亡打交道,内心却充盈着温柔的情感,为往生者净身、更衣、化妆,用爱跨越生死的边界。

  入殓师是陪伴往生者走过最后一段人生旅程的人。谈起这份职业,许多人避之不及,但是“90后”小伙杨玉成却坚守了10年,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是日本电影《入殓师》里的经典台词,也是杨玉成心中所秉承的信念。目前他一年处理2000具遗体。清明节前夕,记者与杨玉成进行了一场对话,谈谈这份职业背后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故事。

11.png

杨玉成日常工作中会使用到的化妆工具。受访者供图

  在医学界有句名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刚入行时候,有段时间晚上都睡不着,凌晨想要上厕所都不敢去,选择憋到天亮或者叫醒同事陪我一起”。谈起刚入行时候的情景,杨玉成还是印象深刻。

  刚开始,他选择先是驾驶灵车运送遗体等工作来锻炼胆子。“太平间一年365年都是冷气十足,而且就在办公室隔壁。刚来的时候,说不害怕是假的。”杨玉成说,很多人是家族从事这一行业,再通过传帮带,让年轻的一辈进入该行业。像他这样“半路出家”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

  前期,他需要一步步摸索这个行业的基本功,例如,学习殡葬习俗、遗体接送、殡葬礼仪、尸体防腐、美容整容、文化策划、书法挽联等。

  刚开始,他还买来人体骨骼模型观察人体构造,拿猪肉一点点练习缝合技术,用假人练习化妆技术。就这样,凭借着这份执着,用他的话形容“咬着牙坚持”。

  第一次处理遗体的场景,现在想起来,杨玉成仍是历历在目。“那是一个车祸后的场面,现场的场面和味道让我忍不住开始呕吐了起来,带我的师傅看到后安慰我,说第一次都这样。随后,我很快进入工作的状态,跟着师傅的指导,轻轻擦拭去逝者身上血渍,恢复好他变形的关节,用针线缝合起受伤的伤口。经过我们的努力尽量将逝者恢复成生前的样貌。”

  在采访中,谈及印象深刻的事,他有点哽咽道。“从事入殓师这一行多年,印象最深刻逝者便是我的母亲。如果我能再见到她一面,我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好好对待她,帮她梳梳头发,活动活动一下因为‘渐冻症’而僵硬的肌肉,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入殓师这一行业需要随时待命,工作主要内容包括负责遗体缝合、修复、美容等,为逝者家属提供必要心理服务,缓解他们失去亲人的痛楚。杨玉成说,面对到不同职业、年龄各异的逝者,我们能做到的便是以轻缓、柔和地‘接送’好他,根据家属的要求,给她上喜欢的口红色号,穿上逝者喜欢的衣物,让逝者以最美好的姿态离开人世。

  伴随着电影《入殓师》的播出以及媒体对这一职业众多的报道,这些年公众对入殓师对这个行业的偏见也逐渐有了改观。

  杨玉成说道,亲戚朋友没有因为从事这个行业而嫌弃我,而是给我很大的理解和支持,我很感谢他们。“我一个朋友结婚,也喊上我当伴郎,一起热闹,这是我原来意料不到的。”杨玉成说道。

图片22.png

  杨玉成正使用针线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以往避讳死亡是大众常见的一种做法。孩子问出,“为什么爷爷奶奶躺着那里不理我?人死了是什么意思?人死后去了哪里?”这些有关死亡的问题时,多是给出“他们去了很遥远的地方”“他们是睡着了”这样带着一些答案。

  然而,作为入殓师的杨玉成却选择另外一种方式,他说,我并不避讳带孩子来工作地点,让他知道父母的工作,等到他再大一些的时候,我会更加清晰向他介绍这个行业在做些什么。

  杨玉成说:“这些年的工作经历,看到了各种生命完结的方式,我认为自己工作的意义在于,是用逝者的故事帮助一个个遇到困难的人找到生活新的希望。”

  与其他传统入殓师不同,杨玉成在工作之余,他还把自己的工作故事分享到新媒体账号上。他在尊重逝者隐私的情况下,用视频记录下最近工作中遇到的人和事。

  人生终须一别,但希望你们要充分体验好自己无限可能,杨玉成时常在自己的直播间开导暂时遇到困难欲求轻生的网友。

  他常说,困难总是暂时的,不应该放弃自己丰富的生命体验。只有经历过生死,才更能体会活的可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死亡数量为1014万人,这就意味着平均每小时约有1100余人离开人世。而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7亿人,约占总人口数的18.9%。预计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约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这也意味着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更多衰老与死亡。“死亡教育”以及如何正确认识“死亡焦虑”成为社会不可避免的问题。

  对此,记者日前也采访了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福州桉晴心理、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谢婧认为,现今国民教育中“死亡教育”是需要的,特别在K12初级阶段开展“死亡教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采用并行的模式,例如:可以借助绘本、影片等多种教学形式帮助孩子认识建立到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建立积极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如不幸遇到亲人离世,让孩子充分表达情绪,家长需要给予情感上的必要支持。

  她认为大家需要接纳人终有一死的事实。培养积极的心态,更好地去理解我们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她还提到,如果说“死亡焦虑”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需要及时地去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看心理医生等方式及时干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