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为何正式纳入乙类乙管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政策解读指出,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其既往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猴痘疫情。多国疫情显示,猴痘已发生人际传播,并广泛传播到非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病死率约为0.1%。
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先后报告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针对猴痘传染病,今年7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就曾印发关于《猴痘防控方案》的通知。
一、猴痘为何此时纳入乙类乙管?
1、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我国从6月份开始出现本土病例,并且6、7、8月持续出现,且出现病例的地区越来越多,鉴于这种情况,猴痘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存在。尤其在高风险人群有可能还会持续存在,病例数近期可能会有所上升,所以需要一个长期制度明确下来。
2、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也表示,猴痘纳入乙类乙管,一方面使得管理猴痘的防控措施将更具有法律依据,所有防控部门、医疗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实施工作,更具有权威性和可实施性。另一方面猴痘患者也必须履行配合调查义务,同时也应获得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
二、乙类乙管是怎样规定的?
1、根据病例的不同情况分类实施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
2、各地发现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先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病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解除居家隔离。
3、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
专家:女性发病原因未完全明确,需注意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现阶段,我国猴痘疫情特点一是98.9%病例为男性,92.5%病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二是病例中有5例女性,发病前21天内均有异性性接触史,通过异性性接触感染可能性大,异性伴侣中3例为猴痘感染者、1例近期有出疹史、1例无猴痘相关症状,三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中仅1人发生感染,四是93.2%病例为主动就诊发现,5.3%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其他为主动报告和体检等发现等。
其中,少数女性感染者则与异性性接触有关,其中一部分与感染者的异性伴侣有关。其他接触方式传播的风险较低,仅有少数密切接触者发生感染。大部分感染者是主动就诊发现的,少数是通过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等方式发现的。
对于出现女性感染者的情况,专家提醒需要引起重视。在过去几个月中,没有发现女性感染者的情况,因此女性感染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这一情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猴痘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那么,从猴痘的致病性、传播能力、易感人群来看,猴痘传染病目前会不会对公共卫生造成很大威胁?
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和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看来:
1、猴痘的传播途径仍然是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尤其是同性行为人群的性接触传播被高度关注,目前猴痘传染病还不会造成大范围传播,日常接触感染猴痘的风险是非常低的,普通群众没有必要担心;
2、其致病力并不大,全国目前尚未出现猴痘致死病例,本地区也尚未出现重症病例,目前不会对公共卫生造成很大威胁。
怎么判断自己得了猴痘?如何预防?
要是感染了猴痘,一般多久会出现症状?如果怀疑自己得了猴痘,应该去什么医院就诊?得过猴痘后会终身免疫吗?
专家表示,感染猴痘病毒后5-21天内会出现症状,一般7天左右。典型症状包括出疹、淋巴结肿大、发热等。一般患者多为男性,男同人员较多,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为主。一旦出现出疹、淋巴结肿大、发热,有相关流行病学史,建议前往皮肤病医院或综合医院皮肤病(性病)诊室就诊。一旦已感染过猴痘病毒后,会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一般情况下,获得二次感染的机会较小。
猴痘可以通过飞沫、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传播感染,那我们应该如何预防?
专家表示,猴痘是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尤其是男男性行为;呼吸道飞沫传播也是猴痘获得感染的一种方式,但是全球通过飞沫传播的病例很少。
一是接种疫苗,但国内尚无市售疫苗,美国有天花疫苗用于预防猴痘;
二是避免与猴痘病人密切接触,包括发生性行为,共用被褥、衣物等生活用品;
三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正确洗手;
四是猴痘病例居住地要开展环境与物品的消毒;
五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合澎湃新闻、映象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