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潘懋元逝世 享年103岁
2022-12-07 15:55 来源:厦门晚报

潘懋元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教师职业为最高荣誉。(厦大供图)

潘懋元生前照片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郭文娟)厦大痛失一位大先生、好老师。

  昨天上午8时50分,厦大资深教授潘懋元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103岁。

  潘懋元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电视专题片《先生》中,校方称“潘先生是厦大的宝贝,也是国家的宝贝”。

  从教伊始

  15岁即做代课教师

  自称第一节课上得很失败

  潘懋元15岁起做代课教师,1941年考入厦大。毕业后,他先后做过小学老师、中学教导处主任、大学教务处长和副校长等职。2014年9月,潘懋元当选为“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是全国最年长的获奖者。

  潘懋元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教师职业为最高荣誉。他有两句流传甚广的话:“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假如有来生,我还是愿意做一名教师。”

  促使他树立一辈子当老师信念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他的第一节课上得“很失败”。潘懋元曾在多个场合讲过这段经历:他在一所小学当老师时才15岁,当时有些学生跟他年龄相差无几。上第一节课之前,他很忐忑,费了很多心思,认认真真备课,未料到了课堂上不到15分钟就讲完了。当他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居然有学生朝他丢纸团,还有人叽叽喳喳讲个不停。

  无疑,这是一个失败的开始。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开始找来教育学方面的书本,琢磨研读。“我也碰到过困难,但是我没想过放弃。”潘懋元用自己的经历来证明,敢于失败,失败才能成为成功之母。

  致力教育

  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 百岁高龄还给学生上网课

  潘懋元被誉为“中国高教界一代宗师”。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敏锐地感觉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以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提高。

  1983年,潘懋元出版了《高等教育学讲座》,为第一本《高等教育学》的诞生和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不懈的努力,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于1984年出版,标志着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高等教育学列为二级学科。

  多年前接受《厦门晚报》专访时,潘懋元就关注到高考的改革与发展,提出统一、单一的高考制度不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除了考试,还可以扩大或开辟其他招生渠道。《厦门晚报》也曾专门报道他的周末学术沙龙——每周六晚上,他准时在家里接待他的学生,大家畅所欲言,既谈学问,也谈人生。这个学术沙龙被无数学生视为精神家园。

  笔耕不辍的他,八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2020年疫情期间,百岁高龄的潘懋元给学生上网课,被网友称赞“又硬核又感人”。

  在被问及长寿秘诀时,潘懋元说,衰老是可以延缓的。关键就是要多动脑,大脑可以控制身体,甚至可以说,多动脑比锻炼身体还重要。

  不言之教

  把好的精神传给下一代 子女在各自领域均有建树

  潘懋元有4个子女,每一个都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潘懋元曾透露,他花在学生身上的时间比自家孩子还多,对子女管得很少,基本上行不言之教。

  早前,他的子女在接受《厦门晚报》采访时也表示,父亲确实管得很松,从不过问成绩,期末考卷拿回家他就签个名,更多的时候是言传身教。他们都认为自己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大。

  4个子女中,潘世墨是唯一一个和父亲在同一所高校任职的。潘世墨说,工作中遇到困惑,他也会向父亲请教。1999年,教育部研讨高校扩招,提出既要扩招又要兼顾重点大学办学质量。潘世墨认为这两者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回家问父亲,父亲回答:“高等教育有它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扩招要适度,不能过快。”潘世墨说,回头看,显然父亲是对的。

  最小的儿子潘世建说,教书育人,从某种角度讲,教师这个职业的关键是育人。“教书育人不是简单地看成绩高低,而是要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有没有把好的精神带给下一代。”

  潘世建曾在水运公司当学徒工,工资只有20元左右。他想买辆自行车,父亲说:“用你自己的钱去买。”他每个月要给家里交伙食费,省下来的钱加上兼职当搬运工多赚五六元,三年后终于攒够买自行车的钱,还买了块手表。

  “后来明白,其实父亲并不是真的要我的钱,而是要教会我为生活负责,要对自己负责。”潘世建说,父亲的教育方式,让他对“教书育人”有了深刻的理解。

  爱生如子

  请学生吃年夜饭还发红包 把奖金分给老师和学生

  潘懋元的学生都说,潘老师爱生如子,是人师典范。有个学生的父母生重病,家里经济困难,潘老师在聊天中偶然得知,当即给了他1万元。有的学生春节没回家,他会请大家吃年夜饭,还发红包。

  2014年4月厦大校庆,潘懋元获“南强杰出贡献奖”,得到了20万元奖金。20万元扣完税后是18.1万元,他从中拿出10万元,办公室50个老师,每人分2000元;5万元留给有需要的学生,只留下3.1万元给家人。当时,他还以此笑称自己“还是有点私心,是公而有私,公私兼顾”。

  2020年8月4日是潘懋元一百岁生日。当天,他为“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基金”捐献人民币100万元。在此之前,他已多次捐款。

  据悉,厦大官微曾发过一篇厦大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陈斌写的文章《潘懋元:师之楷模》,其中就有讲述他关爱学生的故事。

  【链接】

  在学生心中

  种下更多善的种子

  ——《潘懋元:师之楷模》(节选)

  在八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潘懋元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每次备课,他不仅“备内容”,还要“备学生”。针对不同基础和背景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他对学生的“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严”中又透露着“爱”。尽管年事已高,他对教学事务也总是亲力亲为,亲自把关。他认为,只有全程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潘懋元每年都要亲自批改学生的课程作业,字数累计多达50多万字,且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对每篇论文的总体思路、研究方法、论证逻辑以及文字表达等各方面进行细致修改。

  潘懋元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独创的教育教学方法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等教育研究与领导管理人才。他指导的学生几乎都会说,“做先生的学生,很幸福”。潘懋元也始终相信,“教师是最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职业”。

  作为一名老师,潘懋元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无论是在学或是毕业,功成名就或是默默无闻。他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工作、生活同样事无巨细。潘懋元指导过的硕博士生多达数百人,但他对已毕业学生的名字、家庭情况和发展近况如数家珍。对于多年没有联系或许久没有消息的学生,他还会亲自打电话询问近况。

  潘懋元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就是他给学院预留一笔数额不小的款子,用于资助那些遭遇突发状况的贫困学生,以应对燃眉之急。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在潘懋元看来,是努力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是在学生心中种下更多善的种子,是始终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