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将非遗项目引入“延时服务” 多个民主党派聚焦“课后延时”
2023-01-06 06:15 来源:海西晨报

  厦门网讯 (海西晨报记者 许蔚菡)2021年7月,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出台,“延时服务”成为这项政策落地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让“双减”政策、课后服务更好地落实到位,今年“两会”,多个民主党派将目光投向这一话题,提出建议。

  民进界别在《关于双减背景下优化岛外农村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建议》中提出,共建共享,根据区域就近原则,依托“组团式小片区”均衡推进,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丰富课后延时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民盟厦门市委员会在《关于局聘校用建立课后延时师资库助力双减落实的建议》里表示,解决延时和晚辅时间段师资短缺问题、让延时时段的课程更加多元化,是厦门课后延时服务的着力点、发力点。

  课后延时服务水平有限

  公开信息显示,厦门在全国率先提供全时域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100%覆盖和有需要的学生100%覆盖;截至2022年6月,全市开展“2+N”(“2”即作业辅导和体育活动两项基本服务,“N”即科普、文艺、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拓展服务)学校数占比98.43%。

  但是,课后服务也存在第三方非学科类机构模式不适合所有学校、各校各自为政出现市场混乱、培训机构隐形变身仍以各种形式存在等问题。而对教师而言,“双减”后教师任务负担普遍加重,长此以往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和学校可持续发展。部分学校在班级划分上未考虑学生学业水平差异,实行“一刀切”,难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提高性供给。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师生“双减”获得感都不强。

  师资和课程可共建共享

  针对以上问题,民进界别提出建议:一是师资和课程共建共享,即根据区域就近原则,以一个领衔学校带动一个发展中学校的方式,对组团片区学校的活动技能类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在课后延时活动实施过程中实行活动类指导教师合理流动。同时,领衔学校结合区域特色开发出适合学情的特色活动课程。发展中学校结合本校的学情、校情,酌情迁移采用,借鉴运用。二是政策倾斜,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例如,鼓励各农村学校引进有条件的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青少年宫等公益机构,以及辖区特色传统民间文艺组织,充实学校“2+N”课程体系。三是落实“轮岗”“弹性上下班”制度,例如,可以充分发挥退休教师作用,增设助教,充实课后延时服务师资队伍。

  针对课后延时服务师资不足,民盟厦门市委员会的提案建议,通过“局聘校用”建立“课后延时师资库”,供全区各校根据需要在校开设特色课程,并选择专业老师授课。

  所谓局聘,即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设置课后延时服务清单并成立师资库。这里包括设定相对规范统一的聘请入库标准,向全社会公开选聘符合资质标准、历经规范审核的机构和人员入库;入库人员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名单向区域内学校公开,向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课时收费标准向全区公布,库内老师直接按劳取酬。

  而校用,就是由各学校根据所需在库中挑选机构和人员进行对接,协商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确定合作期限,明确日常管理、具体工作要求、考核和退出机制。或根据各校的需求,由库中的老师到学校提供钟点式服务。

  建议在师资库的建立和选聘过程中,可对已经取得教师上岗许可证的学科类、技能类青年老师和有高级职称的专科退休教师有所倾斜。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传承人、地方史研究工作者等纳入学校延时服务师资库中。例如,可将海沧蜈蚣阁、新垵五祖拳、青礁开台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性人物纳入师资库。

  对于这些入库的个人教师,教育部门可代为缴纳社保,且制定统一明确的收入保障标准。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双减”提供临时的、动态的师资库,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人才储备库,应对各校由于产假、疾病等原因造成的临时师资短缺。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