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领航|集美区:精研智造 赋能产业发展
2023-03-29 10:28 来源:厦门日报

  ▲蓝海天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科研讨论。 (蓝海天院士专家工作站 供图)

  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 (集美区工信局 供图)

  集美区“首席技术顾问”罗志伟在企业开展实验研究。(采访对象 供图)

  市民在蓝海天院士专家工作站鲸探海洋科普研学基地沉浸式体验区学习海洋知识。(蓝海天院士专家工作站 供图)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林桂桢 通讯员 纪敦敦 邱雅丽)近年来,作为嘉庚故里、百年学村,集美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百年学村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为工作重点,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示范区贡献力量。

  政策支撑扎实有力

  真金白银奖励支持

  营造自主创新有利环境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市域外迁入集美的,最高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奖励;企业当年度首次纳统归属集美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给予15万元奖励;对软件企业所聘用的当年度实际个人工资薪金(税前)高于40万元(含)的人才,按其年度个人工资薪金(税前)给予5%的奖励……不久前,《集美区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出台,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扶持软件发展壮大、支持企业进行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人才集聚,并对企业投融资给予相应扶持和补贴。

  近年来,集美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稳增长的有生力量,先后出台了《集美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集美区关于扶持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的通知》《青年博士教师进企业和建设校企研究生工作站的行动方案(2022—2025)》《集美区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出动,营造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青年博士进企业每月奖励2万元、研究生创新平台最高补助30万元、技术专家进企业最高奖励54万元……去年7月,集美区还率先全省推出首个区级产学研综合性支持政策——《集美区产学研合作“四个一百”行动方案》,由区级财政“掏腰包”,根据“本、硕、博、专家”不同层次,为辖区高校人才、国际化人才提供5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产学研支持津贴,吸引集美高校国际化人才走出校园,服务集美和厦门的高质量发展。

  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

  “首席技术顾问”到企服务

  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点胶设备在自动化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胶阀是点胶设备的核心配件。近年来,集美区“首席技术顾问”罗志伟与厦门力巨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巨”)合作,研发出了自主生产胶阀的核心技术,生产出的胶阀不仅性能稳定,且成本仅是同类进口产品的十分之一。

  罗志伟是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作为集美区首批“首席技术顾问”,带领近10名研究生入驻力巨,攻克了胶阀生产技术的瓶颈。有了产业化成果后,罗志伟还与力巨共同创业,成立了厦门丛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丛蔚”)来运营生产出的点胶设备。丛蔚获评厦门市“双百”企业,罗志伟个人也入选厦门“双百”人才。

  “胶阀生产核心技术的突破,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这些设备销售到全国各地,为国内自动化设备企业创造了数以亿计的产值,让整个行业从中获益。”罗志伟说。

  罗志伟是集美区98位到企服务的“首席技术顾问”之一。据了解,集美区聚焦企业发展需求,2019年起推出“首席技术顾问”到企服务,围绕软件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等集美区6大重点产业链群发展需求,鼓励高校中完成横向科研课题成效较好或具备较强创新研发能力的人才及团队到企业担任“首席技术顾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据悉,目前已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院所的98名教师(团队成员)与集美区25家企业在设备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实现合作。此外,集美区还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技术成果交易,截至2022年12月累计促成校企实现技术交易项目125项,交易额达到6368.38万元。

  创新平台不断完善

  建设政产学研基地

  培育区域产业发展先导中心

  载带用导电聚苯乙烯项目、单分子电子学精密测量系统、高效率低能耗的蓝绿光mini-LED芯片……走进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一批科技感十足的项目映入眼帘,这些都是研究院的最新的技术成果。

  作为由厦门大学、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充分释放厦门大学的创新活力,共同推进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建设。截至2023年3月15日,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已入驻有创新平台8个、科技成果创新企业49家,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同时注重国际协作积极引入相关资源,与德国史太白全球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国际协作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一园多区”模式的一部分,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集美园区选址软件园三期,规划面积5万平方米,与科技园其他园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联动。目前项目一期已交付使用面积1.1万平方米。

  除了嘉庚高新技术研究院,集美区围绕厦门市“双千亿”产业布局和辖区主导产业发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发挥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的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和人才优势,推动建设华侨大学(集美)政产学研基地、厦门理工学院(集美)政产学研基地。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逐步将上述基地培育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先导中心、产业经济的孵化基地、创新人才的聚集高地,全方位推动集美高质量发展。

  【风采】

  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获奖专业户”

  国安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月10日,位于集美区灌口镇,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板上市企业。该公司先后承担了16项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国家电网等单位的重大科研项目。科技研究成果获得公安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公安部消防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应急管理部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省、市级等科学技术进步奖十余项。“城市综合管廊火灾防控技术研究”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自动灭火装置”“压缩空气泡沫灭火系统”“移动式压缩空气泡沫灭火装置”分别被认定为2013年度、2020年度、2021年度厦门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厦门航天思尔特机器人系统股份公司:

  全球“灯塔工厂”的幕后推动者

  厦门航天思尔特机器人系统股份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于2004年成立,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及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公司在厦门、成都设有生产基地,上海、北京、烟台等多地设有分公司,凭借着多年来数字化生产的设计实施经验,助力海尔、三一重工等企业获得全球“灯塔工厂”荣誉,助力中联、柳工、徐工、特变等多家企业共18个项目获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该企业是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数据】

  集美区把加大投入作为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狠抓各项政策落实。2022年集美区科技方面资金支出约1.4662亿元,惠及企业706家。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集美大力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由2021年的677家发展到目前的966家;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目前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市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个。

  【亮点】

  向院士“借脑”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前不久,市科协公布2022年度院士专家工作站考核验收结果,集美区两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蓝海天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集大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验收。据悉,此次全市9家通过绩效考核验收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中,集美区占了2家。

  值得一提的是,集美区在落实市级建站专项资金每年50万元的政策基础上,对每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再给予每年50万元的区级建站专项配套资金,连续补助3年。

  作为我市首家涉海院士专家工作站,厦门蓝海天院士专家工作站由位于集美的厦门市“三高”企业——厦门蓝海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携手我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金翔龙院士共同打造。工作站通过产学研联合促进技术创新,围绕海洋信息研发、海洋科普等方面攻克一个个行业技术难关——自主研发海洋地理信息平台,补足国内海洋地理信息相关应用的短板;研发S-100电子海图技术,在s57-s100格式转换的基础上加入时变的空间信息,实现电子海图的多元服务延伸以及海陆空间数据互通互融……

  目前,蓝海天院士专家工作站已研发出涉及国内外遥感、海洋地理信息、海洋要素、海上通航等25种空间信息数据产品,以及“海洋地质科普互动系统”“洋流运动模拟互动系统”“海洋监测科普互动系统”等科普产品;获得知识产权60余项,发表论文3篇,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

  集大院士专家工作站是福建省首个设在高校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吾守尔·斯拉木担任首席科学家。工作站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与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创新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级重大研究专项重大委托项目——南岛语族源流相关课题研究,以及中国工程院与福建省联合委托的省级重大咨询研究项目、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并联合其他院士与罗普特科技集团围绕福建省发展战略急需的元宇宙、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筹建联合创新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