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领航|厦门科学城:迭代升级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3-03-29 10:36 来源:厦门日报

  翔安创新实验室办公实景。

  国创中心厦门先进电驱动技术创新中心主楼内部场景。

  厦门网讯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君宁  图/厦门市科技局 提供)旌旗猎猎,号角催征。今天,厦门市科技创新大会将吹响奋进的冲锋号,瞄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高站位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我市持续激发“第一生产力”,激活“第一资源”,点燃“第一动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创新链效能、产业链水平,奋力开辟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高起点谋划创新发展

  确立科技创新核心地位

  四大科创“引擎”并驾齐驱

  厦门科学城加快建设、火炬高新区争先进位、省级海洋高新区获批设立、厦门生物医药港提质增效……当前,我市不断拓展完善创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四大科创“引擎”并进驱动城市发展的局面,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意味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此,我市近年来科技战略规划不断、改革举措不断。

  顶层设计谋划提供了强大支撑。2022年,我市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挂帅的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厦门自创区、创新型城市、厦门科学城等建设;《厦门市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2020-2035)》《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等一系列全市性中长期规划,确立了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核心战略”,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

  “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厦门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方案》等规划布局已经或即将出台,接续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和路径,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

  高层次建设创新平台加快打造厦门科学城

  集聚产业创新资源

  抢占科技制高点,呼唤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涌现。当前,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载体建设高标准推进,我市不断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已攻克碱性电解水制氢等20项关键技术,转化专利32项,自主孵化企业15家。与此同时,实验室正与宁德时代共建厦门时代新能源研究院。此外,翔安创新实验室研究的九价宫颈癌疫苗正开展三期临床试验。福建省海洋创新实验室不断加快建设步伐,“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前期工作。

  随着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加快布局,我市不断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核”,目前拥有院士工作站13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38家,高端平台不断带动我市科技积蓄创新势能。

  打造重大战略载体,加快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我市创新资源集聚正在不断实现新突破。眼下,聚焦集群化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创新团队、高效益成果孵化转化载体,我市正加快规划建设厦门科学城,打造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厦门科学城将构建“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专业园区+创新飞地”孵化培育体系,引导推动创新创业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抢占发展制高点。目前,我市已引进“厦门市创新生物医药研究院”等20家新型研究机构,此外,总投资60亿元的厦门数字工业计算中心项目开工,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揭牌,“创新飞地”——厦门科学城(北京)创新成果培育基地启用,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

  加强激励扶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600家

  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科创平台的支撑作用,也需要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做到“点”“面”同步发力、协调联动。

  我市目前已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等,近三年累计净增加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670家,总数超过3600家;新培育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54家,总数达到490家。

  近几年,我市扎实落实企业研发费用补助等科技政策,激励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共兑现补助资金、税收减免近百亿元,引导近5000家企业投入研发费用251.6亿元,同比增长24.24%。去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420.2亿元,同比增长6.35%,其中708家企业营收同比增长50%;新增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A股上市或过会。

  高标准构建创新机制

  探索科技创新制度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创新驱动9条”“成果转化新25条”“科学城12条”等系列重磅政策,推进实施152项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科创生态体系建设中迈出新步伐。

  同时,推进科技创新法治化,颁布实施《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科技创新若干规定》《厦门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等一批特区法规,探索形成“互联网+技术转移”“‘信贷+保险+基金’科技金融产品体系”“‘无需申报、直接兑现’惠企政策”等一批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案例。

  接下来,我市还将改革科研院所管理机制,推进市属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赋予省创新实验室更大的自主权和探索权,扩大“揭榜挂帅”等新机制项目比重等,营造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生态体系。

  高水平培育创新人才

  强化服务保障

  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群鹭兴厦”人才计划,出台国际化引才“六条措施”、人才新政45条,修订《厦门市留学人员创业扶持办法》,围绕人才住房安居、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创新创业等方面强化支持保障力度,为我市创新人才的引进培育土壤。

  去年,我市积极探索服务外籍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设立“国际留学人员创业就业基地”,率先全国开展外籍人才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评价试点,“‘四个一’构筑外籍人才集聚高地”做法入选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我市未来还将依托省创新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路径,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国际留学人员创业就业基地,探索更加便利的外籍专业人才执业等制度。

  【亮点】

  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

  近三年招引

  产业化项目149项

  上个月,市科技局负责人带队调研了我市部分尚处于初创阶段,但具有未来产业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特征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力培育未来产业“种子选手”。

  2019年下半年,我市率先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工作机制,明确重点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等六大未来产业。

  近三年来,我市新引进国创中心厦门先进电驱动技术创新中心、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厦门星座卫星应用研究院等20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柔性电子、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两家创新联合体,招引产业化项目149项(三年计划投资额963.97亿元),新培育176家未来产业骨干企业、1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步构建未来产业创新体集群。

  未来产业培育力度还将持续加大。依托在厦高校院所优势学科以及省创新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优势研发力量,我市将健全“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企业培育”的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近三年累计发放

  科技贷款82.23亿元

  科技生态、金融服务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我市着力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的翅膀,近三年累计发放科技信用贷款、科技担保贷款等科技贷款82.23亿元。2022年新组建厦门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采取“子基金+直接投资”相结合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首批参股设立10只子基金,总规模超过23亿元,构建起“科技信贷产品+科技保险+科技创投基金”金融产品体系,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为推进科技创新创业迈向更高水平,近三年我市新培育3家国家级、2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有54家,其中国家级10家。2022年,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占全省获评优秀孵化器总数的50%。鼓励技术成果交易,技术合同金额连续三年超过百亿元,其中2022年合同金额达到134.2亿元,占全省46.36%。2022年我市支持企业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471项,同比增长44.5%,相关项目预计可为企业带来年销售收入590.4亿元。

  【数据】

  ●去年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3.2%,居全省首位。

  ●厦门科学城建设稳步推进,未来产业培育取得阶段性进展,“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前期工作,嘉庚、翔安2家省创新实验室加快建设,引进20家大院大所和头部企业研究院项目。

  ●国产首支宫颈癌疫苗、全球首支鼻喷新冠疫苗、“厦门科技壹号”卫星等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净增量连年突破新纪录,资格有效总数超过3600家。

  ●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火炬高新区推动“双创”发展等方面工作多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市“科技集群”“科技强度”两项排名首次跻身全球城市百强。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