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探索“适当跨店经营”半年多来 万余家店铺获准“外摆”
2023-04-02 07:48 来源:厦门日报

   

  在咖啡一条街,市民在黄线划出的适当跨店经营范围内享受惬意时光。(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城管人员、社区网格员联合巡查,引导店家遵守适当跨店经营相关要求。

  厦门网讯 (文/图 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除署名外))最近,厦门的一条黄色“文明线”,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清晨,花店老板将最新送来的鲜花去掉杂叶,仔细插瓶摆在店外;午饭时间,小吃店店主将桌椅搬到店外,擦干净请顾客坐下点餐;夜幕降临,小酒馆在门口撑起折叠椅,开启浪漫时光……

  去年8月,我市发布《厦门市沿街店面适当跨店经营管理实施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对处在背街小巷、次干道和交通流量适宜地区的餐饮、生鲜食品等店面开放“适当跨店经营”申请,并由属地职能部门上门划定“经营外摆”的时间和区域范围。简单来说,只要在黄线范围内规范文明经营,就不算“占道”。

  《导则》实施半年多来,我市313条路段上的万余家店面已推行“适当跨店经营”。“不仅让我们店家获利,也给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坐在店外喝咖啡更有氛围!”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这样的举措获得了不少商家和顾客的双重称赞。

  有温度 

  “在店外喝咖啡, 更有氛围” 

  绿树掩映的官任社区咖啡一条街上,飘来浓浓的咖啡香。

  “这里,就是我心中厦门美好的样子。”上午10点,游客李晨睿挽着好友走进古柏咖啡,点了两杯冰美式后,两人挑选了店外的位置坐下,“坐在店外喝咖啡更有氛围!我们坐在这里,也完全不会影响行人通过。”咖啡店常客、住在附近的吴杨,也坐在店外等人,“既然允许我们坐在外面喝咖啡、赏美景,我们当然也要守好规矩,不把椅子拉到线外。”

  记者注意到,这条街的商家大部分都在店外加了三四张桌子,但都在黄线范围内整齐摆放。

  “不妨碍交通、安全、市容,适当跨店经营不仅让我们店家获利,也给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消费体验。”古柏咖啡总经理陈彦良说,“店门前的路有近3米宽,即使划了1.5米的黄线范围,剩余空间依然够两个人并排通过。”陈彦良表示,整条街的店家都很珍惜这多出来的“黄金地段”,有的还种下绿植,像爱护自己家一样,保持着店外的整洁有序。

  一条有温度的黄线,不仅带来市容品质的提升,也带来经营的利好。“外场空间变大,可以与顾客零距离互动。”在湖里街道永升新城农贸市场外围,超市老板吴苏林告诉记者,适当跨店经营施行后,超市每月营业额增加了好几万元。

  在凤湖街经营羊肉馆大排档的张承浩,也是这条黄线的受益者。“自从黄线施划后,多了50多平方米的空间供客人用餐,营业额每天增加了1/3。”张承浩说,适当跨店经营的推行,对于商家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有精度 

  有常设区 也有限设区、禁设区 

  每一条黄线背后,都有着周到、精确的考量。

  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各区施划的黄线中,不同区域,范围和长度略有差别。“我们在全市《导则》基础上,逐家了解店面需求,为店家量身打造方案。”湖里街道“门前三包”管理相关负责人张亭海领着记者,钻进永升新城农贸市场的背街小巷,这里有不少餐饮店。

  “虽然都是餐饮店,但每家店适当跨店经营的方案略有不同。”张亭海告诉记者,以一家羊肉馆为例,考虑其堂食需求大,施划的黄线分为两个区域,一块是有时间限制的堂食区域,只能限时摆放餐桌椅,早餐时间6点到9点,午餐时间11点到14点,晚餐时间17点到20点。另一块则没有时间限制,用于摆放炉灶、餐车等操作台。在隔壁,是一家卤味店,客人基本打包,只需店门口一块区域摆放餐车。

  “即使都是有堂食需求的店面,我们也进行了细致划分。”湖里社区分管卫生的副主任周鹏辉介绍说,比如在凤湖街,大排档允许适当跨店经营的时间只限18点到23点,且只能摆放餐桌椅。“这些大排档只有晚上才开门营业,白天时间就餐需求不大,也不允许占道摆放其他经营物品。”周鹏辉说,如此一来,既充分满足店家适当跨店经营的实际需求,又把占道对市容的影响降到最低。

  “根据道路等级、用地红线归属以及门前通行等情况,相关部门一起做了大量走访、调研,对全市沿街店面跨店经营分类施策。”市城管办工作人员刘翔鹤解释,禁设区,禁止跨店经营,比如车流人流密集的城市主干道、或者位置狭小不具备划线条件的区域;限设区,分时段或区域允许线内跨店经营,比如一些社区里的早餐店,可以在早晨用餐高峰时,将桌子摆出店外在划线区内经营,不过,具体标准也要根据片区店面经营者需求,由街(镇)统一标准后,明确限设区允许适当跨店经营的时段;而常设区,日常允许线内跨店经营,比如官任社区的咖啡一条街、溪岸路的花鸟市场,“花儿摆在店外晒晒太阳,过路市民也可以闻闻花香。”刘翔鹤说。

  有尺度 

  如何“外摆” 每家店都有参照 

  食杂店老板娘可能怎么都想不到,有个镜头,正盯着她的“不文明”。

  此前,通过远程公共视频,思明区城管发现,潘宅路36号周边存在“门前三包”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食杂店售卖的干货成堆码在店门口,几乎堵住人行道,工作人员立即通知莲前中队执法人员前去查看。

  接到通知后,莲前中队执法人员快速到场查明情况后,由于店家不是“初犯”,对该店开具整改通知书。

  “在做好‘门前三包’的基础上,允许适当跨店经营,让守法经营者感受到城市管理的温度。”市执法局城管协调处处长徐文德坦言,要想守住温度、把好精度,前提一定是有尺度。

  为更智慧地管理“文明线”,城管执法部门将适当跨店经营纳入城管运管指挥平台调度、城市综合管理考评监管。目前,我市已实现8.8万个“门前三包”责任主体基础信息数据全覆盖。

  此外,为确保这样的尺度常态化落实下去,还有妙招——在湖里街道,符合条件的店家按自身日常经营所需,摆好适当跨店的物品后,管理人员拍照并制作专门的适当跨店经营公示卡,挂在店门外。

  “该怎么规范摆放,每一家都有参照,店家只需要按规范做好,我们日常巡查也更加有据可依、精准高效,真正将管理落到细节上。”湖里区城管局湖里中队市容组长曾阳介绍道,店家如若不按经营范围、经营时段违规跨店经营的,经2次责令整改仍未改正的,中队就会及时组织人员集中力量进行取缔,从严、从重处罚。

  有态度 

  商家们行动起来 自发拟定管理公约 

  感受到城市管理的温度,商家也自治自管、拿出自己的“态度”。

  与咖啡一条街的店面比起来,官任社区酒吧街的店面较小、空间不足。去年6月14日,官任社区酒吧街全体商家,向所在街道、城管部门递交了适当跨店经营的申请。多次调研走访后,街道、城管部门认为酒吧街符合市容环境相关规定,允许试行适当跨店经营模式。

  很快,递交申请5天后,按照距盲道内侧60厘米的标准,思明区城管局、筼筜街道就在酒吧街人行道上,划出一条长216米的黄色“文明线”,并与商家签订适当跨店经营责任书,制作“跨店经营公示卡”摆在店中,明晰权责。

  “理解是相互的,商家们也很快行动起来。”官任社区综执副主任黄典告诉记者,划线后,酒吧街的商家们开了个“碰头会”,自发拟定出《官任酒吧街商家跨店经营(外摆)管理公约》,“超过休息时间,请客人移步室内”“不可设置电视、投影、音响类物品。特别在比赛、球赛时期””不可进行摇骰子、划拳等容易产生噪声项目,并时刻注意控制客人音量”……商家们一起讨论,想出自己“适当跨店经营”可能会对周边居民产生的影响,一条条列出,并做好避免发生这些不文明行为的约定。

  有趣的是,一名城管执法人员告诉记者,以前没划线时,商家经营时把桌椅摆到店外,即使劝导纠正也容易反复。现在,商家不仅经常向城管执法人员请教市容市貌管理规定,还自己组建起“巡逻”群,负责监督夜间噪声超标等不文明行为,积极维护经营环境,共建共治文明街区。

  【数据】 

  313 条路段 推进“外摆” 

  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市 36 个街(镇)、101 个社区、313 条路段上的11895 家店面,已推进“适当跨店经营”。且这些数字,仍在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313条路段上,处处有着“因地制宜”的考量——创新设置203个常设区、63个限设区、37个禁设区,对沿街店面实施分类管理。

  “适当跨店经营”做得好不好?将由实时的监管、严格的“考试”说了算——我市城市管理部门及时通报管理成效、特色经验、存在问题,将“适当跨店经营”纳入城管运管服平台指挥调度、纳入城市综合管理考评监管、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链接】 

  厦门的“门前三包” 40多年前 就已试点 

  要谈“适当跨店经营”,那就离不开“门前三包”。厦门的“门前三包”,其实早在40多年前就走在全国前列。

  据市执法局原局长徐火营回忆,1982年4月,厦门就以中山路为试点,开展综合治理,要求沿街店家自觉维护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做到自扫门前路、自种门前树、自管门前事——也就是维护店外的市容市貌和环境秩序。这也是后来在全国推行开的“门前三包”责任制的雏形。

  “我们的队员徒步上街执勤,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和检查,督促沿街单位自觉落实相关规定。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中山路的市容市貌和环境秩序焕然一新,创建了全省第一条‘文明示范街’。” 徐火营说。

  在做好“门前三包”的基础上,适当跨店经营——《厦门市沿街店面适当跨店经营管理实施导则》的实施,不是与《厦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相矛盾相冲突,而是一种善意的制度变化、一种烟火气息的需要。

  【记者手记】 

  让“管理线” 变“风景线” 

  城市的文明有序管理,与市井业态的烟火气,不应对立,而应该融合共生。

  采访中,商家、市民的反应,是大家对城市管理者这项创新举措最真实的打分。显然,“适当跨店经营”并不是降低城市管理的标准,更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通过“温情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在“尺度”和“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

  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允许适当跨店经营后,相关区域更秩序井然了,商家也更能理解城市管理工作的不易,让文明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习惯。

  “适当”,妙在不搞一刀切,也不乱开口子。换句话说,既坚持了大原则,又因地制宜,满足部分店主和消费者需求。而张弛有度,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显然,这座文明之城的管理者,再次以“绣花功”破题。一条充满人情味的“文明线”,也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串联起来,成为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的生动实践。

  当然,呵护好这条“文明线”,还需要各方持续的努力。对于市民来说,消费时记得维持黄线区域整洁,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对于商家来说,严格遵守“门前三包”规定,扫好“门前雪”;对于城管部门来说,尝试在更多特定地域实施适当跨店经营,并嵌入闽南特色文化和厦门城市特质,让“管理线”变成“风景线”。相信这条“文明线”,会持续充满生命力,书写更多“温情烟火”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李伊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