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追问:充电桩进小区“卡”在哪儿?
2023-06-09 08:31 来源:海西晨报

 

  充电桩难进老旧小区,市民只好绕到公共充电桩充电。海西晨报记者 陈理杰 摄

  市民王先生有时绕到酒店停车场为车充电。海西晨报记者 白斌斌 摄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 柯小娇 白斌斌)当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新风尚,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自不待言。当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在自家小区安装充电桩,自然也成了很多车主的迫切需求。但近期不少市民致电海西晨报新闻热线8080000反映,他们购买新能源汽车后,想在小区安装充电桩,却遭遇重重阻挠,特别是在老旧小区更成为“老大难”问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记者进行了一番走访。

  【遭遇】

  想在车位上装充电桩 业委会拒绝出具证明

  “我买了电动汽车,业委会为什么不让安装充电桩?”近日,家住思明区莲花三村的王先生反映,去年,他购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恰好在小区内也有长期使用的固定车位,便决定申请在车位上安装私人充电桩。

  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安装充电桩需要提供的材料包括车位使用证明、身份证明、物业证明和购车证明等。为此,王先生找到小区业委会,请对方出具证明,但业委会方面以“消防不通过、存在安全隐患”为由,拒绝出具相关证明。“车有了,固定车位有了,没想到业委会成了‘拦路虎’。”无法在小区内实现“充电自由”,王先生只能继续在其他商用充电桩间“来回奔波”。

  市民林先生年初也购买了一辆新能源车,买车前他特别关注了住家和单位周边的充电桩分布,发现周边10分钟车程内的充电站有好几个,选择比较多,才下定决心购买的。“对外营业充电桩的停车场,一般在充电达到一定金额后,就会免除2小时停车费。”林先生告诉记者,他通常选择在20时-21时的平峰时段前往充电站充电,这个时间点电费低,等待充电期间还能到周边公园散步、锻炼,“但我还是希望在小区就能充电,那才是真正的方便。”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也有不少市民因为没有安装家充桩的条件,周边也没有方便使用的公共充电桩,只能“忍痛割爱”,还是选择购买传统燃油车或者油电混合的汽车。

  近期,湖里区琴岛花园小区业主群也在讨论“安装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桩”的问题。“虽然业主对安装充电桩的呼声高,但也担心引发新的邻里纠纷。”业主蔡女士说,小区车位本来就紧张,安装公共充电桩后,如果出现充完电却不把车挪走,或是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的情况,怎么办?

  【分析】

  安装充电桩需求高涨 进小区“卡”在哪儿

  数据显示,2022年,厦门市新能源汽车报牌37714辆,同比增长超过90%,占乘用车总销量的比例从去年的17.38%攀升至29.27%,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在自家车位或者小区楼下安装充电桩,自然而然就成了很多车主的迫切需求。

  去年,厦门市新投运31座充电站,新增公共充电桩650根,并完成6个充电站充电桩的宽电压、恒功率升级改造,缩短车主充电时长。同时,越来越多的车主在小区内安装个人充电桩。国网厦门供电公司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小区新增个人充电桩5844根,同比增长达154.9%;今年1月-5月,小区新增个人充电桩3398根,同比增长48%。

  新能源车大卖背后,充电桩进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的矛盾日益凸显。那么,充电桩为何难进小区?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老旧小区车位紧张且无固定车位划分、小区内部配电容量不足等因素,导致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业内人士分析,老旧小区停车位紧张,建设充电桩很难找寻到合适用地;在车位上安装充电桩涉及公共区域,需业委会同意。不少小区停车位本就属于业主集体共有,对那些不需要充电桩的业主来说,充电桩显得可有可无,故而不同意安装。同时,物业对后续管理工作也存在顾虑,因为如果出现社会车辆进入小区引发邻里矛盾、充电车位被长时间占用等情况,都需要物业协调处理,增加管理难度,物业公司积极性也不高。

  安装充电桩表面看是个人的事,其实关乎小区整体利益,由此产生不少纠纷。走访中,不少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近几年不只是需要安装充电桩的业主来投诉,不同意安装的业主也来投诉,多数是旁边车位的业主,“他们觉得充电桩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且影响通行”。此外,老旧小区内部供电管线铺设年代久远,设备老化严重,加之电容量设计时较低,规划时也没有考虑预留电量,如不对小区内部供电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则难以满足充电桩安装要求。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2021年,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就和市物业管理协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配合做好居民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的通知》,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在小区充电设施建设时要发挥积极作用,“予以配合、提供便利”,同时明确物业服务企业在配合业主安装个人充电设施时的业务办理流程。但有了相关文件支持,业主为何还会遭遇阻挠?全国各地又是如何破解充电桩进老旧小区难题的?有没有好的经验做法可以借鉴?请继续关注“充电桩进小区难在哪儿”系列报道,记者将持续走访,一一了解并介绍相关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廖文焱,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