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关爱联盟市青少年宫“希望快车”走进学校爱心送教。 (市青少年宫 供图)
神山社区关工委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参观科考船研学活动。(神山社区关工委 供图)
厦门关爱联盟教育基地海堤纪念馆“弘扬海堤精神”系列活动受欢迎。(叶嘉健 摄)
翔安区内厝镇爱心单位开展助学慰问。(翔安区关工委 供图)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郭睿 通讯员 童珊 陈颖)
困境时照亮你的光能带给你什么?厦门青年教师黄可(化名)的答案是: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蓬勃力量。今日,厦门关爱联盟2023年度关爱助学大会召开。作为曾经的受助学生代表黄可将在会上分享厦门关爱联盟成员单位在她求学阶段,给予她物质及精神帮扶的故事,以自己“破茧新生”的经历,展现关爱助学工作沉甸甸的分量。
作为厦门市关工委重点打造的工作品牌,成立于2006年的厦门关爱联盟,是致力于发动众多爱心团体、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挖掘社会资源,搭建关心下一代成长的社会化大平台,常年开展各类关爱助学活动,成员单位已超百家。一年来,得益于社会各界爱心如海,厦门关爱联盟各成员单位共筹集善款6764万元,已资助和奖励贫困学生99499人次;关爱联盟教育基地和快车团队共开展线上线下活动300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约96.6万人次;关爱助学队伍不断壮大,关爱内容不断丰富,为家庭困难学子排解燃眉之急,一批成绩优良的学子受到奖励。
“不让一位学子因贫困而辍学”,这是厦门关爱联盟坚持的原则也是奋斗的目标。新起点上,厦门关爱联盟将以更实举措践行助学初心,精准解决困难学子急难愁盼;以更大力度凝聚向上向善精神力量,引导更多爱心人士投身助学事业;以更宽视野开创关爱助学事业崭新局面,为推动关爱助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捐赠热度不减 爱心持续升温
几组数据能够直观反映一年来厦门关爱助学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今年已筹集善款6764万元,与上一年度5163万元相比,增加了31%,与2019年的6415万元相比,增加了5.44%;今年受助对象99499人次与2019年的73568人次相比,增加了35%。持续攀升的爱心数据,离不开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市教育基金会、市慈善总会等联盟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也凝聚着社会爱心团体、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
一年来,关爱联盟各成员单位注意及时发现和资助急需帮扶的贫困学生。厦门市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每年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进行摸排调查,修订与完善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法与资助资金管理办法,为联盟单位精准帮扶提供依据。市关工委今年提取关爱基金40万元,通过该资助平台帮扶200名特困生;与湖里、海沧两区关工委、区委文明办等联合开展第三、第四期“关爱成长微心愿”活动,为百名儿童送去心愿物品;连续七年开展的“六一”爱心赠书,覆盖我市70多所民办校和偏远地区学校,帮扶学生19万多人次。市教育基金会今年共收到捐赠721万元,已资助贫困大学生638名。市爱心办、市民政局共同推进“爱心厦门·圆梦助学”公益项目,通过发放生活补助金,为困难学子打通求学路上的“最后一米”。市总工会“金秋助学”项目今年累计投入77.8万元助学资金,为100多位困难职工子女缓解上学难。团市委为困难青少年提供“希望工程圆梦”助学系列项目,发放助学金及物资共计40.25万元。市妇联开展“春蕾助学”行动筹集资金97.6万元,已帮助贫困学生615人。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开展“圆梦筑梦”“行舟百渡”等活动累计捐赠568.8万元……这些爱心善举,铺就了困难学子的求学路。
加强思政教育 厚植精神品格
有受助学生说,厦门关爱联盟给予他们的不仅是物质支持,还带他们拓宽视野,在他们心中播下希望、奋斗、感恩的种子。关爱助学行动从来不只是数字,厦门关爱联盟成员单位常年坚持“扶贫、扶志、扶智”并举,在助学路上重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年来,厦门关爱联盟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 争当时代新人”等教育,充分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市关工委与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全市“青少年党史学习月”以夏令营为载体,开展活动3000余场次,50余万人次青少年参与其中。思明区打造的“椰风少年”思政教育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互结合。湖里区主办夏令营组织学生参观海堤纪念馆、神山党员综合教育基地,并观看红色电影。海沧区组织老兵关爱宣讲团进校园开展国防教育活动。集美区开展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征文活动,吸引27所中小学校700名同学投稿。同安区主办“童心永向党 追梦向未来”庆祝“七一”主题活动,百名儿童通过“党的故事我来讲”、小手绘党徽等活动牢记党恩。翔安区围绕“翔安红色记忆”系列连环画的阅读推广,举办“红色基因 我们传承”主题系列活动等。
更多基层关爱活动也在送温暖的同时,丰富孩子们的成长体验。一年来,厦门关爱联盟注重在基层社区挖掘和利用各类教育服务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基层关爱活动,进一步拓展了厦门关爱助学工作的覆盖面。
创新关爱模式 丰富助学内涵
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近年来厦门关爱联盟不断拓展关爱助学的深度与广度,逐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关爱助学模式。
以法为盾,护航成长。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教育局等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认真践行“法治进校园”;市关工委、市教育局等先后在逸夫中学、华悦学校召开普法工作推进会;市未保办联合市民政局等8家单位举办“奋进新征程·同心护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宣传活动,合力构筑未成年人保护最大“同心圆”。
科普引领,敢于追梦。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协等23家单位联合主办我市“全国科普日”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优质多元、触手可及的科普体验;厦门关爱联盟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主题展览和科教活动,激发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特殊帮教,温暖同行。由市教育局主办、市特教学校等承办的残疾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为特殊群体创造更多机会;厦门市国正税务师事务所坚持向乡村学校、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贫困生捐款,20多年共计500余万元。老妈妈关爱团发挥亲情帮教特殊作用,几十年如一日引导帮扶失足青少年,关爱智力障碍儿童等。老战士关爱团走访慰问小坪村希望小学,为农村留守儿童送去温暖。
在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方面,市卫健委百余名志愿者组成“天使志愿者”队伍,常态化为少年儿童家庭提供义诊服务;市红十字会、市青少年宫、湖里区殿前街道也纷纷以实际行动守护青少年健康。在劳动育人方面,厦门关爱联盟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厦门关爱联盟援外地助学的脚步也越走越远,在泉州安溪县蓬莱镇、在黔西南州、在宁夏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把来自厦门的关爱送到更多青少年身边。
点击
让关爱助学 广泛持久
关爱助学事业是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关爱联盟将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关爱助学实效,特别是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关爱助学品牌、发挥关爱“云平台”作用等方面加强投入,确保关爱助学事业广泛持久、深入扎实推进。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今年5月,教育部、中关工委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厦门关爱联盟将积极贯彻行动要求,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研究,将之纳入关爱助学工作计划,探索创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多措并举助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培育更多关爱助学品牌
厦门关爱联盟已在实践中培育了一批优质品牌项目,如市爱心办“爱心厦门·圆梦助学”、市慈善总会“雨露育青苗”结对项目、市总工会“金秋助学”公益项目,团市委“圆梦行动”希望工程,市妇联、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情系春蕾·爱心同行”等。联盟今后将继续抓品牌培育,打造更多关爱助学品牌,并重视加强品牌和典型事例的收集、宣传工作,真正以品牌力量扩大联盟影响力。
搭建“云关爱”平台
数字时代打开了关爱助学工作的新思路,厦门关爱联盟将借助数字技术搭建“云关爱”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线上活动,进一步拓宽关爱助学活动覆盖面。联盟也将继续落实好“关爱成长微心愿”线上线下活动,建立常态化机制,丰富内容、扩大宣传、动员更多“五老”参与,让“云关爱”发挥更大的作用。
声音
让困难学子 获得更多学习机会
林碧月(爱心企业代表、厦门市翼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从2014年捐建一所小学的教育综合楼项目开始,近十年里,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的引领下,翼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支持帮助有潜力且品学兼优的困难学子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2016年,公司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设立了两个专项基金:即翼石电子助学金和翼石电子奖学金,前者帮扶来厦务工子女及本地有经济困难的应届高中生,后者奖励翼石集团旗下所有的优秀员工子女,设立以来资助学生259名。2015年起,公司也积极参与多项文教类公益行动,并于2021年成为厦门市教育基金会第七届理事会成员单位。
1000多个孩子
叫我“游爸爸”
游文晃(爱心人士代表、厦门市妇联妇儿基金会副理事长):1000多个孩子亲切称我“游爸爸”。我曾被部队授予学雷锋标兵称号,退役后担任过一个大型企业消防队的队长。在因救火受伤致残后,我开始助学、助困、助老,一共跟踪资助救助过1236名孤儿贫困生和孤寡老人,其中有1131名贫困学生,并在厦门、仙游、连城、永定等地,设立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四个“游好人春蕾班”,除本省以外,我资助的学生还遍及河北、宁夏等外省市,截至目前,总资助金额1090多万元。
常念感恩
回报社会
黄可(受助学生代表、厦门某学校教师)(化名):我曾是一名家境贫困的学子,小学二年级时,我父亲摔伤从此无法承受重活累活,此后几年母亲和爷爷又先后因病去世。2012年,“雨露育青苗”扶孤助学项目的助学巴士开到汀溪站,从此我与厦门市慈善总会、海翼集团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爱心资助,给我们家减轻了很大的压力。2015年高考,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报考公费师范生,同年我妹妹也考入高中。这时,慈善总会再次联系到我,再次照亮了我的生活。我是在大家的关怀帮助下步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我常念感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
将心中感激
化为成长动力
张成(受助学生代表、大一学生)(化名):我一岁多时来到厦门,父亲在我很小时候因病去世,几年后妈妈改嫁,爷爷奶奶只能靠做些小生意来维持生计,还要供我和妹妹读书。高三时,市教育基金会开启对我的长期资助,这不仅是对我家物质上的帮扶,也是对我学习的激励。如今,在大学校园,除了认真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我还积极参与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市图书馆志愿服务队等组织的活动,并跟随爱心组织一起走访困境家庭。我会将心中的感激,化为成长的动力。
责任编辑: 吴郁莹,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