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代表实地考察厦门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024-03-27 07:36 来源:厦门日报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如今已成为红树林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板”。(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参与实地考察的代表被五缘湾美景吸引,纷纷举起手机拍摄。(记者 黄嵘 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袁舒琪 谢嘉迪)25日,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现场交流会在厦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对厦门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了实地考察。

  人水和谐,山海相济,既是画卷、也是答卷。代表们先后前往筼筜故事馆、五缘湾湿地公园、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一边走、一边看,一边问、一边记,近距离欣赏水清岸绿、海天一色、白鹭翩跹的生态美景,深入了解厦门“以环境优化增长、以发展提升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切身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给厦门带来的生态财富、绿色福祉。

  筼筜湖:

  荡开厦门生态之变第一朵涟漪

  筼筜湖是此次实地考察的重要行程之一。代表们漫步湖边,见湖面上时而有鱼群游过,时而有白鹭翱翔,俯仰皆画境。距离岸边不远的湖心处,一片“苍翠”的岛屿吸引着众人目光——人工岛上种植了秋茄、白骨壤、红海榄等树种,约2.6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据筼筜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最多的时候,约有2000多只白鹭在岛上觅食、栖息,这一数量还呈上升趋势。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众人眼前这片高颜值生态画卷,却是一滩污水横流、鱼虾绝迹的“臭水湖”。筼筜湖的蝶变是怎么发生的?在筼筜故事馆,工作人员的讲解让代表们找到了答案。

  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创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打响筼筜湖治理大硬仗。

  “当时,湖底污染物经年沉积,淤泥不清,水质难保障。”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艳艳介绍,第一次大规模清淤,挖掘机、清淤船一齐开动,淤泥处理后筑岸,堆起了湖心岛,筼筜湖不仅因此改善了水质,还大大提升了防汛能力。

  号准了脉,开对了方子,厦门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特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之路。投入不减力、治污不松劲、清淤不断档、美化不停步……在30多年的治理中,筼筜湖已先后开展五期综合整治和正本清源项目,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

  如今,筼筜湖水质显著改善,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已进入精细管理、全流域治理阶段,成为厦门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而随着筼筜湖的破茧成蝶,厦门市生态修复也从河湖向海洋不断拓展。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发端,筼筜湖综合治理体现了系统治理的决心,也彰显着久久为功的意志。”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参会代表在参观筼筜故事馆后感触颇深。他说,山海相连、城水相依、产业集聚、人口密集,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工作千头万绪,该如何“破题”?筼筜湖综合治理20字方针,厘清了思路、给出了方法,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治理之道,是以系统观念治理生态环境的生动体现,“这或许也是厦门的生态治理改变始于筼筜湖,却不止步于筼筜湖的重要原因。”

  五缘湾:

  生态高颜值带来经济发展高质量

  考察中,代表们登上位于五缘湾的高层建筑俯瞰,内湾外海尽收眼底,5座跨湾大桥犹如长虹卧波连接湾区两岸,白帆点点乘风破浪,湿地公园绿树成荫。

  五缘湾片区如今是厦门经济最活跃的片区之一,高端商务、海上运动、商业中心在这里集聚,然而21世纪初却一度被认为是不适合居住的地方。湖里区委常委、副区长王达介绍,由于过度养殖、倾倒生活垃圾、填筑海堤阻断海水自然交换等原因,内湾水环境污染严重,外湾海岸线长期被腐蚀,五缘湾曾被称为“烂泥滩”。

  五缘湾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不过,搞开发建设还是保留原生湿地?厦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于2005年正式启动五缘湾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实施生态修复、综合开发和统筹发展等举措,做到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并重。

  “退地还海约100公顷,构筑环湾护岸8公里;海域面积由112公顷增至242公顷,平均水深增加约5.5米,生态用地较治理前增加2.3倍;种植6116平方米红树林,建成40公顷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成为90余种野生鸟类的乐园……”代表们纷纷举起手机、相机定格五缘湾生态修复工作的亮眼成效。

  “五缘湾从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再到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良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多赢,书写了生态文明的生动实践。”代表们热议,今日的五缘湾已成为集湿地、海湾、珍稀动植物等多种自然资源于一身的亲海休闲生态空间。此外,五缘湾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和支撑点,依托海湾、海岸等资源开发海钓游、帆船游、游艇游等多元旅游产品,湾区已由原来以农业生产为主,发展成为以生态居住、休闲旅游、医疗健康、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新区,生态“高颜值”带来了经济发展“高质量”。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

  是“海上森林”也是“海洋绿肺”

  代表们走进位于环东海域东北角的下潭尾红树林公园,远眺,海滩上水鸟三五成群,片片绿林如翡翠般镶嵌在蔚蓝海面;近观,随着海潮涌动,高低错落的红树林轻轻摇曳、生机盎然。曾经,这里是遍布废旧养殖设施和建筑废弃物的滩涂,如今已成为红树林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板”。

  红树林是“海上森林”,也是“海洋绿肺”。“这么大面积的红树林,是如何培育起来的?”走在木栈道上,代表们一边拍照,一边仔细观察红树林的树干根系、生长水体。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2005年,厦门市下决心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厦门大学林鹏院士的科研团队来到这里,培育种植100亩试验林,滩涂地里的红树林种活了,生态修复的路子也更加清晰。2010年以来,厦门又分期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一期通过退养清滩、水道清淤、围堰造滩、红树种植等举措,修复红树林44公顷,主要树种包括秋茄、桐花树、木榄等;二期新增种植红树林36公顷,主要树种包括桐花树、秋茄、木榄、红海榄等。

  至2020年,下潭尾红树林生态修复总面积达404公顷,其中,退养清滩面积180公顷,累计种植红树林85公顷,整治岸线4.5公里,清淤水道7公里,海湾生态系统因此重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科研团队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红树林修复区鱼类、贝类和虾蟹类物种数和生物量较修复前均有所增加,其中物种总数增加2.4倍,生物量分别提高2.99倍、4.76倍和1.19倍。“林—滩—海”生命共同体和红树林生态屏障愈加稳固,海岸带生态活力与韧性不断增强。

  在下潭尾火炬大桥一旁,一组由爱心和五角星元素构成的图案向海上延展开来,这幅由红树林勾勒的作品,自空中俯瞰,蔚为壮观。“实在太美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的参会代表说,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它的复杂性、完整性、持续性,要求我们既要以系统观念进行一体化治理保护,也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厦门在红树林生态修复方面的实践,正是久久为功、‘一盘棋’统筹的结果,十分值得借鉴和学习。”

  声音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曾波: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推动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才能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厦门实施全域生态修复,不是就海而海或就湾而湾的生态修复,而是着眼区域生态质量提升、生态韧性增强、生态功能与承载力增加、生态产品与人民福祉增多的生态修复,体现了系统性治理思维和全局观。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规督办主任、生态修复处负责人李维忠:

  厦门始终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一体化推进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不断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不仅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优化了国土空间布局,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证明了碧海银滩也可以是金山银山,为其他城市如何平衡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海洋生态部副主任李倩: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关乎生态修复后续能否“可持续、可复制”的重要条件。在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工作前期,建设者提早做好了“土地文章”,将土地要素转化出来的资金要素,用于平衡土地储备、环境治理和生态优化,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和片区综合开发。

  “把最好的滨海土地留给人民、留给文化”,当年开发初期,这一设计方向看似“舍去”了一些东西,但现如今,市民不仅得到山青水绿天蓝的良好生态产品,还享受到丰富和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务。人地关系中的“舍与得”促成了五缘湾片区的“华丽转身”,生态产品内在价值成功转化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片“碧海银滩”也真正成了厦门经济特区人民的“金山银山”。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