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鱼水情 重病妈妈支撑儿子圆梦引发广泛关注
2024-05-09 14:29 来源:厦门晚报

  ■记者(右一)拜访廖智煌(中)与廖新民,翻看部队官兵当年写的家书。  陈万泉 摄

  ■10年前,廖智煌陪伴母亲黄丽惠在小区散心。 受访者供图

  ■2014年,本报记者(右二)前往镇江某部队参加事迹报告会。 资料图

  ■扫描二维码,重温黄丽惠的大爱故事。

  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张诗)2014年2月,我与黄丽惠结缘。当时,她独自抚养儿子,多年积劳成疾,身患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化疗无效后,她毅然独自住进养老院,只为让儿子专心在部队训练,实现儿时的梦想。

  当年,黄丽惠的故事引起广泛关注,诸多爱心市民自发前往探望、筹集治疗费用,大家还亲切地称呼这位乐观坚强的母亲为“军人妈妈”。在本报的宣传推动下,全国多家媒体转载报道“军人妈妈”的故事,传颂鹭岛深厚的“军民鱼水情”。10年过去了,尽管黄丽惠已因病离开人世,但她的音容笑貌在我的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记。

  回忆往昔

  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事迹宣讲感动部队官兵

  10年前第一次在养老院见到黄丽惠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她头戴一顶红通通的毛线帽子,身穿一件粉色棉衣,安静地站在窗前沐浴阳光。当我走近她时,才发现她的身材是如此瘦小——身高152厘米、体重42公斤。一见到我,她热情地招呼我坐到她的床边,从枕头下拿出儿子的军功章,骄傲地分享他在部队的出色表现。尽管她戴着口罩,声音很虚弱,但提到儿子时,我看到她眼中闪烁着亮光。

  “军人妈妈”的故事一经报道,就迅速引起关注。故事不仅感动了厦门市民,还引起黄丽惠的儿子廖智煌当时所属镇江某部队的关注。我后来有幸代表本报,受邀前往部队参加事迹报告会,向官兵们讲述这对母子的故事。

  报告会后,官兵们感触良多,对黄丽惠钦佩不已,自发折叠寄托祝福的999只千纸鹤,并写下66封落款“您的儿子”的家书。之后,这对母子的故事陆续被《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央视军事频道、中国之声等媒体报道。国防教育办公室还授予这对母子“情系国防好家庭”称号。

  情牵故人

  真诚袒露当年心声 希望母亲的精神代代相传

  2015年2月,黄丽惠因病离开人世,她的儿子廖智煌同年12月从部队退役。时隔多年,我与廖智煌再次相逢,共叙情谊。

  “战友们折的千纸鹤、写的66封家书,这些是妈妈生前很珍惜的东西,带给她很多快乐。”廖智煌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来这些东西,与我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时光。见到这些物品,十年前的点点滴滴,仿佛一下子涌入脑海中,感动、悲伤、遗憾等情绪交织在一起。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后悔当初没能陪在妈妈身边吗?”我的发问让廖智煌陷入了沉思。思量许久后,他向我袒露了心声:“我当年非常纠结,甚至写好了退伍申请书。妈妈却坚定地鼓励我不要放弃,好几次和我打电话还故意提高音量,让我误以为她的病情有好转。我不能辜负她的用心良苦,只能拼尽全力地投入训练。”

  廖智煌还向我展示妈妈黄丽惠生前获得的“2014年厦门十大影响力人物”“十佳好妈妈”等证书,以及他在部队取得的荣誉。廖智煌已退役多年,但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我还能看到军人的深刻烙印——端正的坐姿、铿锵的话语、坚强的个性、不服输的拼劲。如今,他已褪去年轻时的浮躁,多了几分成熟稳重。“现在,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廖智煌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虽然女儿还小,但我拿着照片和女儿讲奶奶的故事。希望妈妈乐观坚强、拥军爱国的精神能成为家风家训,代代相传。”

  倾诉衷肠

  鹭岛人民有情有义 诚挚感念爱心人士

  “我的弟媳是一个面对苦难从不低头的人,也是一个乐观、善良的人。身患重病时,若非医院要求告知家属,她会选择独自默默承受病痛的折磨。她临走前,还叮嘱智煌在部队好好训练,今后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廖智煌的大伯廖新民泪眼婆娑地向我娓娓道来。10年前,他因筹集医药费犯难、无望,于是拨打本报市民热线电话求助。如今,他71岁了,依然记得每一笔善款、每一位爱心人士。

  当年,我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人素不相识,却像家人一样给予关心和帮助,如同一束光照亮黄丽惠的生命,让她有勇气同病魔作斗争。对于曾经给予他们温暖的人们,廖智煌说:“很幸运我们出生在双拥模范城市,鹭岛人民不仅拥军爱国,而且有情有义。我想借助晚报平台,向当年那些好心人诚挚地道一声‘感谢’!”他哽咽着说,他要做个感恩的人,以实际行动把母亲获得的这份爱传承下去,教导孩子懂得关爱他人,投身公益,贡献力量,让爱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记者手记

  10年之后再回首 读懂沉甸甸的母爱

  与黄丽惠接触的日子,是我记忆深处一段温暖且被治愈的美好时光。她对我说过最多的话,是“谢谢”和“我很好”。

  我曾经冒昧地问她:“儿子照顾生病的母亲,是天经地义的孝道。为何不对自己好点,让儿子从部队回来,多些时间陪伴你呢?”对于我的疑问,黄丽惠没有见怪,反而微笑着对我说:“儿子从小有军人梦,这也是我多年的一个念想。身为母亲,能看到儿子圆梦,就没有遗憾了。”当年,我只是一个初入职场的记者,还未能深刻理解黄丽惠的牺牲与付出。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回忆往昔,已能慢慢地读懂那份沉甸甸的母爱。

  再次翻阅当年的采访本,我看到上面记录着黄丽惠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个幸福的人,以后的每一天我会让自己保持这份快乐的心情,好好地活下去。”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以黄丽惠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成为一名坚强乐观的母亲。

责任编辑: 李奕佳,赖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