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以不到全市5%的土地面积 容纳22.48%的义务教育在校生
2024-03-20 10:08 来源:厦门日报
 

  思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成果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厦门市槟榔小学开展梦想田园活动。

  思明区青少年参加厦门市运会轮滑项目比赛。

  思明区中小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图为文安小学新翻修的走廊设施。(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临近大班毕业,厦大幼儿园小朋友到演武小学提前体验小学生活。

  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思明区全力保障学位供给。图为去年新投入使用的金榜小学,位于火车站附近。(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教育投入可持续增长

  

  ○2021年区教育总投入34.03亿元

  ○2022年区教育总投入37.4亿元

  ○2023年区教育总投入40.61亿元

  

  全力保障学位供给

  ○2021年以来,思明区完成13个义务教育新扩建项目,新增学位14090个

  ○正持续推动2025年年底前完成18所学校新改扩建,预计新增学位16530个

  

  教师梯队优质稳定

  

  ○思明区现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5人

  ○教育部基础教育小学学科专家库专家2人

  ○正高级教师41人

  ○省特级教师29人

  ○省名校长8人,省骨干校长20人,省名师16人,省学科带头人102人

  

  本版文/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黄丽虹

  本版资料图/思明区教育局 提供(除署名外)

  从某种角度看,厦门市思明区教育优质均衡,是22%对5%的“突围”——作为厦门的中心城区,思明区以占全市不到5%的土地面积,容纳了全市约22.5%义务教育在校生。

  近年来,思明区破解有限的教育存量资源制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难题,努力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还能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

  应该说,思明区教育优质均衡之路,也是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探索之路。

  

  难点1

  

  土地少学生多,如何“突围”?

  

  

  解: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答:2021年以来,新增学位14090个

  

  思明区土地面积84平方千米,占厦门市4.9%,不过,“小小身躯”却承受重担——全区义务教育在校生数13.3万人,占全市22.48%。近10年来,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是以年均近4000人的速度持续增长。

  思明区教育局说,面对不断增加的学生,我们喜忧参半,喜的是学校办学质量获学生家长认可,忧的是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有限的教育存量资源成为推进优质均衡发展道路上最大难题。

  难题的破解,在思明区委、区政府的“高频句”可以找到关键: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数据可以说明这句话的实在——思明区建立可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其中,2022年区教育总投入达到37.4亿元,同比2021年34.03亿元增幅9.9%,2023年区教育总投入高达40.61亿元。

  尽管老城区寸土寸金,思明区依然破除万难全力保障学位供给。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思明区将部分商业、住宅用地调整为教育用地,优先保障学校建设。湖滨片区改造充分说明这点,思明区投入近3亿元建设5个中小学幼儿园过渡校区。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思明区已完成13个义务教育新扩建项目,新增学位14090个,其中不少是在含金量十足的老城区。

  与此同时,正持续推动2025年年底前,完成厦门一中思明分校、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洪文校区、何厝小学新建,故宫小学和湖滨小学的改扩建、湖滨五校返迁扩建等18个项目,预计将新增学位16530个。

  

  难点2

  

  区域冷热不均,怎么平衡?

  

  解:东部提升、中部扩容、西部改造

  

  答:东部“星光灿烂”,西部老校“焕新”

  

  对于家有“读书郎”的思明区居民来说,一度都有“选择困难症”——人口集中的西部,名校多但办学硬件条件捉襟见肘;东部面向大海,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城区,新办学校宽敞明亮,但是,教育底蕴相对薄弱;中部则介于两者之间。

  往回看,思明区破解这一区域结构性矛盾的思路也很清晰:东部提升、中部扩容、西部改造。

  现在思明区东部学校,“星光灿烂”——以“区属优质校办分校、引进市属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先后引入市属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外国语学校、市实验小学等四校合作办学,5所区属优质校开办分校区、合作校,优质教育资源挺进东部,提升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在中部,思明区通过腾挪2所高中、3所学校校内扩建、建设6所高科技预制学校及校外飞地等多种形式,对义务教育优质学校进行扩容,既应对2023年小学一年级入学高峰,也满足居民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在西部,思明区在市教育局支持下,启动“校园微整形”,让老城区薄弱学校换新颜。

  

  难点3

  

  人口密集城区,学校怎么建?

  

  解:建空中运动场,“空降”高科技预制学校

  

  答:生均运动面积提升,名校新校区开到家门口

  

  在思明区解决东中西部区域结构性矛盾中,破解人口密集城区学校建设难题,也是亮点。

  思明区西部,有不少“弄堂小学”,由于历史原因,周围居民区林立,学校连伸展“手脚”的空间都没有,更不用说扩建了。

  思明区最终通过“空中运动场”和租用学校周边运动场所来解决老城区学校空间问题。顾名思义,“空中运动场”一般利用教学楼的屋顶兴建。

  2023年,思明区投入各项资金1.51亿元,优化53所中小学办学条件,完善12所学校运动场馆,打造15个“空中运动场”。

  与此同时,思明区通过租用学校周边运动场所,新增运动场地面积34.2万平方米,17所学校生均运动面积得到提升。

  除了运动场,思明区还“空降”学校。2023年是小学入学高峰期,作为中心城区,思明区在半年之内,采用类似搭积木方式,开办三所高科技预制学校。

  松柏二小长青校区一年级的巫梓铭就是其中受益者。他的妈妈一度很焦虑,片内小学爆满,孩子肯定要被调剂到其他小学,接送是一个问题,她甚至都在规划公交路线。不过,随着松柏二小长青校区的开办,她焦虑的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这三所高科技预制学校招收的学生中,有家庭户统筹生,也有一部分生活、工作基础在附近的集体户,如果他们被统筹到其他学校,可能会打乱一些人的生活。

  但是,解决了学位,怎么解决老百姓上个好学校的愿望?思明区提前布局,三所高科技预制学校分别成为滨东小学、松柏二小和莲龙小学的新校区,它们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校;与此同时,思明区组建外附小、市二实小、大同小学等14个教育共同体,探索中小幼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办学提升方式。

  思明区教育局说,这些之前留下的伏笔,做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增强百姓教育获得感。

  

  难点4

  

  面临发展天花板,如何突破?

  

  解:和“大咖”“大牛”合作,定制名校长名师培训计划

  

  答:思明教育获得更大视野和格局,为今后十年培养名校长名师

  

  不过,优质均衡之路,绝不是只有硬件的事,如何让家门口的学校都成为好学校,也是优质均衡的课题。

  在厦门,思明区一向是“班级的优等生”。但是,这几年,思明区也面临后有“追兵”,上有发展天花板的瓶颈。

  思明区破解思路之一是:不仅要靠自己,还要找“外援”进行高位引领。2022年,思明区启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最突出一点是:和学术大咖合作,而且不局限在厦门和福建,从更大范围去找大咖,赋予思明教育更大视野和格局。

  北京师范大学是其中之一。去年,思明区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签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北京师范大学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师范类院校、国家重大教育政策咨询中心。

  思明区教育局强调:我们不是随便“傍大款”,这一合作还是出于区情,例如,培养定制式的名校长、名师是项目重点。思明区把省市名师、名校长的标准提供给北师大,他们根据此标准制定培训计划。

  与此同时,思明区还聘请首批教育发展顾问,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响当当的“大牛”。

  思明区教育局说,这些顾问是真“顾问”,不是挂名的,根据协议,他们各自领到任务——以区域发展诊断、项目式研究方式,指导思明教育高质量发展。

  也就是说,思明区聘请的首批专家顾问个个都是“靶向”作业,针对教育痛点、难点。

  教育发展顾问不仅要讲,更重要的是要下沉到学校,即带着项目入校。去年五月,顾问之一的刘长铭选了三所思明学校,入校“把脉”,这位北京四中原校长提出的要求是:要无选择生源的学校,即不能是可以择优或是择特的学校。

  厦门九中是其中一所。厦门九中校长许耀辉说,刘校长随机选择听课的班级。听完课,刘长铭和部分老师座谈,除了反馈听课情况,还开出“药方”:良好的师生关系比想象中的重要,它可以促进学生更快成长,老师迸发出活力。

  刘长铭是从老师成长起来的校长,当了15年北京四中校长。许耀辉说,这样的教育发展顾问实践经验丰富,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学校是欢迎的。

  某种角度看,通过高位嫁接,思明区是在为今后十年培养名校长、名师。

  

  难点5

  

  新教师占总数近一半,如何“进化”?

  

  解:提供“五个平台”,对接老师不同阶段的培养

  

  答:名师数量及比例均位居全市各区首位

  

  由于生源增加,近十年来,思明区引进3000多名教师。

  这意味着思明区近10年入职的青年教师约占全区在职教师总数的48.93%。怎么把新老师尽快培养成学生家长信任的“老教师”,也是思明区教育优质均衡要破解的难题。

  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介绍,思明区已经形成完整的“五个平台”,即每位年轻老师,在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培养平台对接。还有一些辅助的研究项目在帮助老师成长。

  譬如说,几年前,思明区教育局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生体”,它是一种把青年教师“孵化”成优秀、成熟教师的“孵化器”,是“五个平台”其中一级。

  “共生体”相当于学习小组,十几人一组,要求必须是工作两年到十年的青年老师。每个“共生体”都配备几名导师,后者一般是区级以上名师。有一些底线的要求,譬如说,要求每学年,“共生体”开展读书交流、研讨活动,每学期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

  与此同时,思明区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评选,后者俗称“最佳雇主学校”,显示哪所学校能带动老师获得最大进步。

  通过这类阶梯式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体系,思明区在量的扩张中,保持教师梯队优质稳定。

  目前,思明区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5人,教育部基础教育小学学科专家库专家2人,正高级教师41人,省特级教师29人,省名校长8人,省骨干校长20人,省名师16人,省学科带头人102人,名师数量及比例均位居全市各区首位。

  在2023年底刚刚结束的市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中,思明区400人次获奖,占总获奖数的32.65%,居全市首位。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何志芳,衷文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