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试的湖里 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不仅有解 更有优解
2024-05-23 11:11 来源:厦门日报

  在优质均衡教育版图上,湖里区是匹“黑马”。

  湖里一边建新校,一边对老校实施微更新。图为改造后的湖里第二实验小学。(记者 林铭鸿 摄)

  湖里通过公办教育集团,让公办教育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图为学校科技节。

  湖里公办园从“五朵金花”到“满园春色”。图为幼儿园小朋友在户外探索。

  文/记者 佘峥 通讯员 黄雅婷 吴清清

  图/湖里区教育局 提供(除署名外)

  在厦门乃至福建省优质均衡教育的版图上,湖里区是“黑马”。

  日前,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公布,全国56个,其中之一是湖里区,它是福建省唯一。前两周,湖里区又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省级督导评估。

  之所以说是“黑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湖里区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还有点“先天不足”——这里有历史的原因,湖里区成立于1987年,在建区之前,它所在位置是厦门岛内的农村地区。

  这匹“黑马”是如何破解优质均衡教育难题的?我们从其中几个侧面来解读。

  从某种角度看,从“先天不足”到全国的五十六分之一,湖里教育的敢闯敢试之路,也是区域优质均衡教育的希望之路。

  当然,这也是一条问题导向的前进之路,湖里区委区政府总结出教育优质均衡建设的经验:再难的事,只要用心用情,肯定有办法,而且,“每当解决一件事,教育事业就会前进一步”。

  第一题 增量

  发展公办校 创下区教育建设规模之最

  难题

  流动人口多 就学压力大

  2021年,湖里区率先在厦门启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时,很多人为它捏了把汗——湖里区以全市4.2%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流动人口,就学压力成为制约湖里教育发展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评估,是块难啃的骨头,它包括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等四个方面32个评价指标。所有指标要求区域内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项项达标”“校校达标”,甚至是“班班达标”。

  不仅义务教育,湖里区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也是底子薄——湖里区第一所公办幼儿园成立于1985年,之后到2007年以前,全区只有五所公办园,人称“五朵金花”。

  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和外来人口集中,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厦门市三分之一“无证园”在湖里区,雪上加霜的是,“无证园”不是说关就能关:如果取缔它,孩子要分流到哪里去;但如果将它们“转正”,不少幼儿园连消防都不过关。

  解题

  公办校建设加速跑

  尽管如此,湖里区深知老百姓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期盼,因此,不仅要上,还要抢先一步——湖里区委区政府认为,无论是“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还是学前教育的双普,它们不仅是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为了老百姓乐意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这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真正目标”。

  湖里区公办学校建设开始加速跑。数据显示,近五年,湖里区新建公办校园24所(含6所中小学、17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2022年秋季开学,湖里一口气上新六所公办校园,投资近9亿元,创湖里区历年来教育建设规模之最。

  六所新建学校都在湖里城区寸土寸金的区域,其中南山实验学校位于湖里老城区,尚文实验学校位于忠仑公园附近,位于城市主干道仙岳路旁的禾山中学是改扩建——比原来增加了近一倍的面积,改成九年一贯制学校。

  现在回头看,两年前新建的六所公办校,特别是三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湖里教育的意义非同寻常——除了扫除湖里教育布点的盲区,有效分流解决热点片区的大校额、大班额问题,这是“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的关键点。

  与此同时,湖里区以极大勇气和智慧开始无证园专项治理,采用有堵有疏策略,一年后交出高分答卷:经整改达标后正式审批62所,关闭88所,让无证园成为历史。

  湖里区教育局昨天介绍,我们为百姓提供优质公办资源,并未随着评估完成而停止。目前,湖里区在建教育项目9个,其中包括厦门一中湖里分校;今年秋季,湖里区将开办两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双十中学湖里分校、湖里区创新实验学校,以及樘月幼儿园,将新增学位6780个,建成投用厦门三中宿舍楼,提供高中生寄宿床位1300个。

  老校改造焕新颜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新学校,湖里区很快启动老校“微更新”工程。去年,湖里区利用暑假完成37所学校56个项目的校园改造提升工程,涵盖校园人车分流、卫生间改造、校园景观改造提升等内容。焕新后的学校不仅盘活了部分空间,还为教育教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校园整体环境和精神文化得到更新升级。

  这是湖里区将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百姓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学校数量激增的同时,湖里区也追求校园品质的升级——新建学校整体建筑风格以现代为主要基调,尝试多样化校园设计。

  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优质均衡发展——中小学校如何以更高标准化的建设,践行更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的新命题:现代化学校建设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支撑,这不但需要全面提高建设标准,更需要重构学校的建设理念。有时候,升级理念可能比加大投入更重要。

  湖里区教育局教育发展督导评估事务中心主任俞晟锦说,“我们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美,他们长大后,也会去追求和建设美好。”

  第二题 提质

  优质教育 送到百姓家门口

  难题

  新办校成长需要时间 老百姓却等不起

  随着新学校的拔地而起,问题也接踵而来——一方面,规划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学校的成长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有入学需求的老百姓“等不起”。

  湖里区教育局表示,新学校无法马上赢得老百姓信任,这倒逼他们不得不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集团化办学是湖里区找到的问题解决把手。

  解题

  创立公办教育集团 抱团发展

  湖里实验小学是湖里区老百姓心中的名校,2020年8月,湖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立,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成为教育集团的一个校区,挂上“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附小校区”的牌子。

  这是湖里区创办的首个教育集团,更重要的是,它是公办的。湖里区成立教育集团的出发点很清晰:老百姓都想在家门口上名校,但是,现实有些落差,还有些学校无法达到要求。如果沿用现在的办学模式,普通学校要在短时间实现蜕变,不借助外力,是不大可能的。

  成立教育集团,就是要让公办优质教育实现低成本的快速扩张,把优质的教育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也就是说,以优质品牌学校领头组建教育集团,带动区域内普通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湖里实验小学举起的这支创新火把,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至整个区,半年后,更多的集团出现,不过,“家庭”组织不一样——湖里区的教育集团分为两类:一类是组建“核心校+提升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第二类是“核心校+新校”集团化办学模式。

  当然,教育集团并不是湖里的首创,但是,现在看来,湖里区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创办路径和模式,例如,只设一个总校长,校长被赋予很多办学自主权,包括人事、财务;总校长有调配集团学校老师人事权利,只要报区教育局备案就可以。

  换句话说,湖里的教育集团有别于常见的小片区管理模式,小片区管理是隔着学校校门进行各种交流,但是,教育集团相当于“拆”了学校墙壁,让集团里的学校无缝对接。

  用“第三只眼”帮扶民办园

  不过,湖里教育还有一个负担是为数不少的民办学校——由于历史原因,湖里区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个挑战。湖里区教育局认为,在民办校学习的外来娃,是同一片蓝天下的孩子,也要尽可能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

  2021年初,湖里区启动民办学校提质工程——采用公民办学校紧密型帮扶模式,公办学校在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教育资源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全方位的扶持,助推民办学校规范提升,进一步缩小公办民办学校之间的差距。

  与此同时,湖里区还通过民办学校年检、绩效考核、小片区管理、公民办校结对等创新举措,促进民办学校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现在,湖里区7所民办初中全面提升办学条件,6所民办学校升级为一级民办学校。目前,全区11所定级普惠民办学校均被评估为最高等级的一级民办学校。

  在学前教育,湖里区创造出了“湖里经验”——把督导和原有公民办园共建片区融合起来:公民办园划分为6个督导片区,每个片区设1名总督学。

  责任督学被称为“第三只眼”,也就是说,湖里区将督导和帮扶结合起来,相当于在民办幼儿园安装“高清探头”,不仅能发现问题,将帮扶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片区督导加以落实,而且,责任督学参与民办园年检、审批、定级、降级、关闭等,还可以借助行政力量督促整改,提升帮扶成效。

  点击

  暖心教育办到百姓心坎上

  从某种角度看,湖里区把优质教育办到百姓的心坎上:百姓期盼什么,教育就做什么。

  小区配套幼儿园从高价的民办园转为普惠的公办园,是老百姓翘首以盼的事。当然,这有历史原因,例如,小区配建幼儿园建成后没有交由教育部门开办,而由开发商等出租给民办园办学。

  2018年起,湖里区对全区55所小区配套园进行摸底,排查出15所需要治理的幼儿园。对这些幼儿园,采取移交教育部门办园、转型为国企办园或普惠性幼儿园、就近补建公办园等办法,最终全部完成治理任务。

  禾盛幼儿园是其中一所,它的前身是一所民办园,也是湖里区水晶森林小区的配套园。2020年6月,经厦门市湖里区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这所民办园转为公办园。

  小区居民庄志勇立刻感受到变化:每月孩子保教费由2600元变成了420元。

  改变的不仅是保教费,还有办园质量。庄志勇说:“现在幼儿园就像是在一个小树林里,孩子们的活动场地更大了,各种兴趣活动也越来越多了。”

  亮点

  率先实施校园清凉工程

  百姓心坎上的优质均衡教育,有时是通过降温感受到的。2021年湖里区在厦门率先宣布,实施校园清凉工程,即在全区所有中小学校教室装上空调,打造26摄氏度教室。

  不过,学校安装空调难不是难在买空调,而是线路改造、电力负荷等,不少学校需进行原有线路改造及用电扩容。湖里区要求财政、供电、市政等相关部门,一起投入“清凉大会战” 。2021年夏天,湖里区215所公民办幼儿园、51所公民办中小学提前装上空调。

  课后服务步入“小康”

  课后服务推行时,曾经引发畏难情绪。在很多人还在讨论必要性、可行性时,湖里区在全市率先实现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下午课后服务的全覆盖。

  帮着家长带娃,湖里区是真心实意的。2021年暑假,湖里区对学校食堂升级改造,秋季开学后,所有中小学都可以提供午餐午托,也是率先全市各区实现的。

  不仅如此,湖里区下午课后服务已经步入“小康”水平——下午的课后服务,分为三大部分:基础托管、体育锻炼和兴趣小组。区教育局通过区青少年宫统一选聘课后延时特色服务授课社会教师,设置课程库,提供给学校选择。

  不过,无论是空调、食堂还是课后服务,和教育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湖里区却不这样认为,湖里区委区政府觉得:“有些看似不是教育工作的大事要事,却是考问教育初心的实事”。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何铭颖,衷文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