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社的霞城城隍庙是福建省重要的对台交流点。(林志杰 摄)
华侨大学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团队走进城内社。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应洁)城内社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中部,古称“霞城”。这里不仅是全国文明村、福建省传统村落,更是闽台交流的重要地标。
城内社现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历史街巷包括霞城老街等;社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传统建筑40余处。明末清初,这里是清军与郑成功军队反复争夺的古战场。城内城原建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及城墙,如今只剩下北面的“拱辰门”。拱辰门长30米、宽7米、高4.5米,在城墙石板缝隙之间,一棵繁茂的大榕树蜿蜒盘踞,与城墙共生了百余年。
城内社文化底蕴深厚,霞城城隍庙是福建省重要的对台交流点,“集美后溪霞城城隍庙庙会习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溪城内五祖鹤阳拳”被列为集美区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近年来,城内社充分利用对台资源、高校资源等特色优势开展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让古老村落焕发新生命。
台青助力 传统村落文旅上新
从车水马龙的集美北大道拐进城内社,仿佛突然转换了时空:古色古香的城隍庙,历经沧桑的清代城墙,枝繁叶茂的老榕树……
城内社是一座界城,也是一座临海的防城。霞城城隍庙始建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距今已有360多年历史。“霞城古城池呈椭圆形,原设有4座城门,各城门附近还按照闽南风俗建了庙宇,南面靠海一侧的是‘临海门’,右侧建有城隍庙。”集美区闽南文化研究会、霞城城隍文化保护中心的王坚峰介绍,城内的这座城隍庙是台北霞海城隍庙的祖庙,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和农历十一月廿二,城内社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闽台两地城隍庙派出队伍前来,两岸香客赶来这里参加活动,分外热闹。
城隍文化作为两岸共有的民间信仰文化,增进了两岸民众亲情、友情。2019年5月,城内社成立了霞城城隍文化保护中心。以文化为纽带,来到城内社的台胞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来这里寻根、走亲戚,更在这里找到事业发展的新机会。
在霞城城隍庙不远处,由台青王圣棻主理的“野行”餐厅坐落于古厝之中。这处古厝本是一处荒废多年的民居,在村里支持下,几位台青对老屋进行“修旧如旧”改造重修,打造成主打两岸融合料理的轻食餐厅,旁边还开了咖啡馆和甜品店,变成了远近有名的网红打卡点。
“我在乡村长大,这里很像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和村里的阿嬷聊天就像和自己的阿嬷聊天,有种回到家的感觉。”来自台南的吴炳璋是黑猫两岸青年文旅基地的负责人,这几年,他和团队利用村里的老房子、旧民居,打造了复古供销社、酒铺、药铺、黑猫树屋、婚庆体验馆等一系列创意地标,孵化出“两岸特色庙会”“手创青村”“月老办事处”“村浪市集”等一批特色品牌文旅IP。
在台青的参与助力下,城内社的传统文化不断提炼特色、打造创新场景,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在这里再焕活力。
高校参与 历史建筑修旧如旧
走在城内社的古村小道上,原有的水泥路、透水砖已更换成古朴的青石板,平坦整洁的道路两边,传统建筑“修旧如旧”,飞檐翘角、红砖石墙和具有象征意义的墙体彩绘保存完好,展示着闽南人超群的智慧和审美。
在历史文化保护和活化利用过程中,城内社积极联动周边高校资源,与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高校携手开展“村校共建”。在城内城遗址保护修缮过程中,由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师生组成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地方对城内城遗址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调研并提出修缮建议,为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城内城现存遗址体现了古代城墙风貌、城市形态和社会背景,在见证厦门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研究防御史、城市史等提供了材料及佐证。”华侨大学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团队介绍。在此前的勘察中他们发现,拱辰门墙面有部分条石松动、歪闪、错位,还有部分条石缺失或者断裂,局部勾缝存在灰浆缺失等问题。“整体修缮过程以尊重城墙历史风貌为原则,尽可能运用原始工艺进行修缮,比如使用海蛎壳做的壳灰砂浆填补勾缝,以此达到恢复历史面貌、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目的。”
以前,城内每座城门附近都有一座宫庙,与拱辰门相邻的上帝宫小巧而精致,屋顶剪瓷雕栩栩如生。原本城门与宫庙之间是一条水泥路,与周围古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在华侨大学文物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团队建议下,城墙周边的铺装地面“还原”成了青石板,通过这种“细节营造”,古城的整体空间变得更有质感和格调。
崇武尚德 非遗功夫薪火相传
猴手、鹤脚、玄女摇身骏胛、达尊罗汉步、太祖身……周末清晨,在城内城隍庙前广场,常常能看到一群认真习武的少年,他们练的正是集美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城内五祖鹤阳拳。
古时候,靠山临海的城内一带常受倭寇、贼匪的侵袭,因而崇武尚德之风尤盛。后溪城内五祖鹤阳拳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军旺介绍,城内社最早出现五祖鹤阳拳是在清末民初,当时,泉州武术家蔡玉明的关门弟子沈扬德在新垵设立了“鹤阳武馆”,武馆声名远扬。城内有位德高望重的族人叫黄瑞詠,是村里的主事,为了加强城内安防,他特意去新垵聘请沈扬德的高徒前来教习。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五祖鹤阳拳真正在城内兴盛风靡。
随着时代变化,五祖鹤阳拳又一度没落,但近年来学拳、练拳的人越变越多,这项老传统尤其受到青少年和家长的热捧。
走进城内五祖鹤阳拳传习中心,一排兵器亮相眼前,除了常见的刀、枪、剑、戟、斧、钺、钩等,更有拐杖、锄头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武器。“五祖鹤阳拳不仅有拳术套路、对练技法,还包含器械、功法、阵法等,内涵十分丰富。”黄军旺介绍。
从拳法上看,五祖鹤阳拳具有鲜明的南拳特征,少花招、走中门、直截了当,具有很强的实战性。黄军旺从6岁开始练拳,今年40多岁的他已是一名有近30年教龄的老师傅,先后带过数千名学员,年龄最小的仅五六岁。在他看来,青少年练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调伏心性,培养孩子的坚毅品格,他直言:“能把拳练好的人,其他方面也不会太差。”
“黄教练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孩子学拳以后不仅体质变好了,做事也更有耐心、更有毅力,相比从前变化很大。”家长吴振杰的两个儿子都自小跟着黄军旺学习五祖鹤阳拳,上五年级的大儿子已经坚持练拳近三年。
许多外地学生也慕名来城内拜师学习,城内五祖鹤阳拳传习中心还先后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500多场,让中华武术精髓在青少年中继续发扬光大,一代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 张悦曦,衷文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