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山花”绽放鹭岛
2024-01-19 09:21 来源:厦门日报

   

  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现场,精彩的节目展示了民间文化的瑰丽多彩。 

   

  闽南话童声合唱《鱼歌》精彩纷呈。 

   

  登台表演的两岸传统古典布袋木偶艺术夺人眼球。 

   

  杨先让 

   

  郎樱 

  本版文/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

  本版图/厦门日报记者 林铭鸿

  在一年四季花开不谢的鹭岛,民间文艺的“山花”绚烂绽放。昨晚,“山花烂漫 匠心筑梦——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这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丰收日,展现近两年来我国民间文艺创作的最新成果,展示出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书写了中国民间文艺发展的新篇章。

  民间文艺是植根于土地、绽放于百姓中间的奇艳花朵。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我国民间文艺界的最高奖项,创办于1999年,授予对中国民间文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学术成果、艺术成果以及专家、学者、艺术家、组织管理者。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等20个作品以及“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民间文艺)”荣誉称号获奖者在活动现场一一揭晓。

  颁奖典礼在歌曲《家园》中拉开序幕,这首歌出自知名音乐人李杰之手,由他发起的“家园计划”演唱,该团体成员是一群充满活力的民间歌手、原生态歌者和致力于民族音乐传承的年轻音乐人。本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获奖团队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担任舞蹈表演,同为本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获奖团队的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陕西吴起县民间艺术家协会、西藏日喀则市甲措雄乡斯玛占堆行政村文艺演出队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褒歌演唱团、翔安区新圩镇新圩女子合唱团联袂担任合唱伴唱,展示了民间文化的奇幻瑰丽和厦门特有的风土人情。

  在民间传承已久的艺术,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来到城市,走上舞台,带给现代都市人的感觉是什么?现场观众从民间歌曲串烧《山海情韵》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古老的民间艺术对生命的感悟是如此纯朴和富有激情。串烧包括三首歌曲,分别是本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获奖团队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文化馆表演的民间歌谣《故乡的歌谣》、第十五届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获奖团队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文联“别列克组合”带来的哈萨克族原生态民歌《神圣大地》,以及厦门市大同小学“蒲公英”艺术团、厦门六中博雅合唱团携手演唱的闽南话童声合唱《鱼歌》,悠扬的歌声在现场久久回荡。

  京剧、歌仔戏与流行音乐“相遇”,再加上木偶表演,这样的组合“碰撞”出让人惊喜的火花。《明月共潮生》由厦门跨界艺术家郭肖华作词、原创音乐人张皓作曲,是一首讲述两岸同根同源、融合发展的歌曲。为了在本届山花奖颁奖典礼上展现更好的表演效果,张皓等对编曲重新调整,加入京剧唱段。第十一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获得者、来自厦门的庄晏红携手80岁父亲、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庄陈华,以及厦门市弘晏庄木偶皮影戏传习中心、漳州市布袋木偶保护传承中心人员登台,展示两岸传统古典布袋木偶艺术和台湾创新时尚霹雳木偶艺术。

  由厦门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表演的舞蹈《一线·一雕·一世界》,巧妙舞出民间工艺美术精湛独特的手工技艺。舞蹈《生生不息》通过富有力量的舞姿,表达对默默无闻、脚踏实地、坚守田野、甘于奉献的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敬意。歌舞《再唱山歌给党听》将演出推向高潮,所有登台过的表演团体返场,共同唱出对党、对中国民间文艺繁荣发展的美好祝愿。

  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结果

  (排名不分先后)

  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

  ●民歌作品《歌路长情海深》

  表演单位: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

  ●民歌作品《阿依嫫嫫》

  表演单位: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文化馆

  ●民歌作品《擀毡调》

  表演单位:陕西省吴起县民间文艺家协会

  ●广场歌舞作品《展宏魁》

  表演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广场歌舞作品《斯玛卓》

  表演单位:西藏日喀则市甲措雄乡斯玛占堆行政村文艺演出队

  优秀民间文学作品

  ●《陇南·老山歌》(上下册)

  作者:杨克栋

  ●《大运河·河北民间故事》

  作者:杨荣国

  ●《箭塔村故事集》

  作者:卢树盈

  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 皮雕《留给春天的种子》

  作者:武权

  ●剪纸《潮风百韵·一剪千华》(一组15件)

  作者:曾万春、陆汉荣、朱淑平

  ●刺绣《法海寺造像系列》(一组3件)

  作者:王丽华

  ●核雕《那个年代系列作品》(一组5件)

  作者:田洪波

  ●竹雕《竹艺西游记》(一组5件)

  作者:周桂新、金英萍

  ●石雕《古厝新韵》

  作者:杨明

  ●贝雕《龙凤呈祥舟》

  作者:金吉

  ●台绣《涌》(一组3件)

  作者:林霞

  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

  ●《家乡民俗学》

  作者:安德明

  ●《热贡艺术及传承人·唐卡》丛书(汉文版1-4)

  作者:卓么措、李芳

  ●《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作者:张多

  ●《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

  作者:吴元新

  访谈

  在中国民间文艺领域,他们立足于思想和精神的巅峰,潜心研究、精心阐释,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驾护航。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民间文艺)”荣誉称号的杨先让、郎樱倾力投入民间文艺研究,这两位民间文艺专家在颁奖典礼前接受了媒体专访。

  杨先让

  让中国民间美术登堂入室

  他是徐悲鸿、李苦禅的学生,是黄永玉、郭兰英的朋友,也是徐冰、陈丹青的老师……他叫杨先让,在各个美术领域辛勤耕耘,并让民间美术登堂入室。今年94岁的杨先让,举止言行颇有几分“老顽童”风格,他中气十足,说起话来情绪感很强,说到兴奋处会拍沙发,说到低沉处会俯首叹息。

  对于厦门,杨先让并不陌生,前后来过几次写生,这次则是前来领奖。“大概10年前,我曾到鼓浪屿写生,岛上的风景太漂亮了,纵横交错的小巷,不同类型的历史风貌建筑,我创作了一系列彩绘风景画。”杨先让说。

  “走上民间美术这条路,完全不在计划内。”杨先让说,他毕业于绘画系,是学油画的,后来又去教版画,骨子里是洋的。直到1983年,他在美国闲着没事,便去逛当地的美术学院、博物馆,才知道人家早就开始研究民间艺术,因此认识到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后来,杨先让回到国内,极力促成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成立。

  民间美术系成立后,杨先让在1986年至1989年期间,带着女儿和一帮教授、研究生,扛着摄像机、录音机、照相机和画夹,历尽曲折,出入黄河流域14次,潜心考察民间艺术,走访成百上千位民间老艺人,足迹踏至沿岸8个省100多个县,创作完成民间美术考察报告《黄河十四走》和中英文版的《中国乡土艺术》。杨先让说:“民间艺人是我们的老师,人死艺亡是我们最担心的事,所以心里特别着急,走过这四年,我们得到收获,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直保持乐观、热情的杨先让,不忘思考当下的艺术,也关注着民间艺术的发展走向。“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根和源头,博大精深,我们已经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吸引他们进来,现在要做的就是慢慢渗透、引导,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去传承发展。”杨先让说。

  名片>>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代表作品有《晌午》《渔村》《延安组画》《纪念周总理》等。

  郎樱

  从书斋走向田野 与史诗相伴一生

  郎樱,这个名字已经和少数民族史诗融为一体。从风华正茂到耄耋老人,她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民间史诗和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事业。在柯尔克孜族地区,只要一提起郎樱这个名字,人们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直到今天,83岁的郎樱依然致力于研究工作。“厦门的风景特别美,这里还很重视文化,可惜的是没法好好欣赏,因为我有个项目还没结项。”她说。

  史诗《玛纳斯》被称为“柯尔克孜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郎樱与《玛纳斯》结缘,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5年,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郎樱,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派往新疆阿图什。年仅24岁的她参与了史诗《玛纳斯》的搜集整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与享有“当代荷马”之称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朝夕相处,因而走上从事柯尔克孜族史诗的研究之路。

  “整理和研究《玛纳斯》的过程,是我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局外人变为局内人的过程。”郎樱说,一直以来,她坚持深入柯尔克孜族聚居的偏远乡村,运用实地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与民间歌手、民间艺人交心。1990年,郎樱开创性地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一书。这本书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丛书之一,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有关《玛纳斯》的汉文专著,堪称中国“《玛纳斯》学”的奠基作。1999年,郎樱又推出40余万字巨著《〈玛纳斯〉论》。

  “只有走到他们身边,才能感受到史诗的魅力。民间文艺工作者就是要为保护民间艺术拼尽全力。”让郎樱感到欣慰的是,如今,一批青年玛纳斯奇(《玛纳斯》传承歌手)正在快速成长。此外,她培养的多民族学术人才已成为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研究者,将这项工作代代传承。

  名片>>

  郎樱,出生于194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史诗、维吾尔古典文学等领域成果丰硕,出版多部专著,曾获得吉尔吉斯共和国“达纳克尔”勋章。

  相关

  中国“三大史诗”走近大学生

  相关研究专家和传承人今日做客厦大

  藏蒙史诗《格萨(斯)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被称为中国的“三大史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系列活动,今日上午,研究“三大史诗”的专家郎樱、朝戈金和“三大史诗”传承人吉本加、托合那力·吐逊那力、那木如·巴图那生将走进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通过“讲述+展演”的方式,带领高校师生感悟民间文学“三大史诗”的独特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厦门市文联将联合厦门市教育局在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设立“文艺名家工作室”,聘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部分主席团成员以及厦门民间文艺名家,搭建民间文艺“政产研学用”一体化的展示交流和传承发展平台,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让民间文艺更鲜活、更有趣、更有生命力,让高校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厦门曾有5项作品获得“山花奖”

  “山花”首次花开鹭岛,为厦门民间文艺事业勇攀高峰提供难得的机遇。厦门有2件作品入围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终评,分别是沈锦丽、王本鑫的漆线雕《春暖花开漆线雕屏风》,李亚华的影雕《惠和影雕〈兰闺雅集〉》。

  记者了解到,厦门曾有5项作品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其中,沈锦丽创作的漆线雕《九龙献瑞》和《九龙球》分别获得第八届、第九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奖;集美大学与集美宣传部推出的舞龙节目《集美弄龙阵头》获得第十一届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庄晏红的作品《布袋木偶》获得第十一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奖;蔡超荣创作的漆线雕《虎踞龙盘》获得第十二届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奖。

  厦门民间文艺成绩斐然,涌现出一大批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获得文艺界各类奖项。尤其是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参观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厦门民间文艺大放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何温铭,衷文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