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4-03-19 10:16 来源:厦门日报

  “月·阅·谈”学习明理活动现场。 

  身处“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环境,学习“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重要内容”的理论,感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力。

  3月15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翔安区委宣传部承办、厦门外图集团策划执行的“月·阅·谈”学习明理读书沙龙活动,在翔安区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举行。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副教授方轻、厦门日报社首席评论员黄伟伟、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原巡视员庄世坚、翔安区生态环境局三级调研员林智文、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黎静作为嘉宾,同现场读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为教材,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主题,结合下潭尾红树林海湾修复成功样本的生动实践,通过“讲、读、评、荐”四个环节,和线下线上观众深入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启发。

  通过学习分享、评点互动,大家深刻感受到,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取得显著成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和指导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厦门的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大家纷纷表示,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要坚决扛起责任使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城市发展突出位置,不懈奋斗、久久为功,持续描绘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厦门力量”。

  “十个坚持”

  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方轻说,相聚在风景优美、生态宜人的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她不禁一下子就想起这一名句。她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保障“渠清”的“源头活水”。

  方轻向线下线上观众推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她说,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不管遇到什么疑问,几乎都可以在《纲要》找到答案、获得启发。她说,《纲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括为“十个坚持”,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每一条都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十个坚持”全面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方轻以厦门为例,谈了她对这句话的感受。她说,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原则。30多年来,厦门实施了几十项遍布全市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把最好的生态资源、最好的滨海空间留给人民群众,今天我们能够在这样碧海银滩的环境中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就是得益于此。

  “高光时刻”

  央媒聚焦“厦门实践”引发热烈反响

  15家中央媒体,近200名记者,7天采访即形成1.1万条融媒信息,其累计浏览量超2.5亿人次,后续推出超300篇重大报道——黄伟伟用一组数据为厦门的“高光时刻”做了注解。

  黄伟伟介绍说,今年1月22日至28日,中宣部组织的中央媒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采访调研活动在厦门举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部委相关负责人,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中央媒体和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参加。这次采访调研活动创下中央媒体到地方集中采访调研层次和人数的最高纪录。从2月20日起,中央主流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刊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为主题的重要稿件、专题报道。

  黄伟伟说,央媒高规格高频次宣传报道厦门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厦门日报随后连续在头版报道央媒聚焦“厦门实践”在我市引起的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学笃行“厦门实践”,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

  亲历见证

  厦门坚决实施绿色发展转型

  庄世坚1982年至2017年在厦门环保系统工作了35年,退休后又在市环境科学学会当了7年义工,作为一名“老环保人”,他说很幸运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

  庄世坚说,厦门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亲自领导、亲自推动。从“20字方针”到“四个结合”,再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海港型风景城市”到“海湾型生态城市”,再到“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一直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的创新实践和科学理论的指引下进行的,这些重要理念、重要思想早已成为厦门人民群众共建美丽中国、共享美好生活的自觉遵循。

  庄世坚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论,比如要坚持系统观念。他说,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厦门始终坚持把海洋生态保护放到整个生态系统中一体推进,注重统筹陆地和海洋两大自然系统,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着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实现了从海域治理到流域治理再到全域治理的深刻转变。

  典型案例

  为应对海洋环境挑战提供“厦门样本”

  林智文长期在翔安生态环保一线工作,对海域治理情况非常熟悉。他以活动地点下潭尾为例,以前因为无序开发和保护不力,这里快成了“垃圾堆”,通过系统综合整治,清退高污染项目和养殖场,清理垃圾、治理污水,修复岸线,种植红树林,下潭尾被打造成为福建省最大的人工重构红树林生态公园。

  林智文介绍,下潭尾红树林修复成为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的典型案例,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两次到访这里,高度赞誉厦门海洋治理成效,期待厦门为应对全球海洋环境挑战提供“厦门样本”。

  林智文说,下潭尾红树林修复也是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的一个生动事例。2023年1月公园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最高峰达4.6万人/天,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海水又变干净了,鱼虾越来越多,渔民的收入增加了,珍稀的碱蓬草与红树林连成一片,浒苔成为最干净最鲜嫩的优质食材,吸引外地客商争相到翔安采购;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快速崛起,将成为具有优势特色的产业高地。

  三个阶段

  印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杨黎静是国家海洋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从宏观的角度对厦门海洋生态治理工作进行观察思考。同时,作为一名厦门市民,她也更为具体地感知这片海这座城发生的各种改变。杨黎静说,下潭尾的“华丽转身”契合厦门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下潭尾海域曾经有大片原生红树林,由于盲目围海、无序养殖,原生红树林消失殆尽。这也是当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未能处理好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造成的后果。第二阶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厦门摒弃“唯GDP”论,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推动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公园建设工程,开展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统一,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人海和谐,促进经济发展。

  杨黎静说,下潭尾的“前世今生”再次印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厦门未来应考虑盘活海岸带生态环境资产,探索海岸带海域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等多种资产组合供应,促进“碧海银滩”中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文/边路 图/本报记者 郑晓东)

  花絮

  三种植物见证蝶变 现场展示妙趣横生

  林智文现场展示了互花米草、碱蓬草、浒苔三种植物。他说:“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所在的区域,曾经是一片烂泥潭,互花米草野蛮生长。”他拿出一株互花米草,该植株形态像葱,又类似大麦,根系特别发达,繁殖速度快,短时间内可以覆盖整个海域沙滩,影响海水水质。

  对于碱蓬草,林智文笑着称赞:“碱蓬草在辽宁盘锦等地是非常珍贵的植物,但在北方是草,南方品种是灌木。它的颜色偏红和偏金黄,如果说红树林是一块翡翠或宝石,种在成片红树林周边的碱蓬草有金镶玉的感觉,可以增强整体的观赏性。”

  林智文还分别展示了两盒浒苔,一干一湿。“因为这边水质好,浒台长得又鲜又嫩又干净。”他说,浒苔可食用,炒海蛎加三层肉,再加点葱油,味道非常鲜美。沙龙结束后,他还拿出渔民送的三大袋浒苔与大家分享。

  (文/厦门日报记者 谢瑞真)

展开阅读全文

责任编辑: 何温铭,衷文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