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辰
“2016年9月17日,厦门一位不知姓名的妈妈带着孩子,把近百个装有红鸡蛋的红色福袋,悄悄放在仙阁社区侨建花园外廊道上一排排整齐的军用背包上,并留下一封手写的信。信中说:‘最强台风肆虐后,我看见厦门的大街小巷活跃着一个个穿着迷彩服的身影,我知道,那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几天来,汗水湿透了军衣,污泥裹满了双腿,树杈刺破了两手,你们却一声不吭。问你们这是为什么?你们只说,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看着你们,我的心在痛,泪在涌。有你们,人民更幸福,祖国更昌盛。谢谢你们!’”
这是当年《厦门日报》报道厦门市民自发慰问救灾解放军、武警官兵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跃然纸上。如今,当我再读《厦门日报》这些报道时,脑海里不禁又重现了当年的情景。
我清楚地记得,当年9月15日,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后不到两个小时,解放军、武警官兵就出现在厦门的大街小巷;军用卡车和工程机械就奔驰在城乡各主要干道;“厦门挺住,我们来了”“军民团结,看谁能敌”等标语随风招展……在近十天的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中,随处都能看见子弟兵冲锋在前、顽强拼搏的威武身影;随时都能感受人民军队为民解难、严守纪律、秋毫无犯的文明风范。
橄榄绿,温暖着受灾的城市;子弟兵,感动着厦门的百姓。于是,一位大爷买来矿泉水,一瘸一拐地走到正在清扫路面的官兵面前,一边递水,一边说:“我腿脚不便,不能与你们一起清扫,送点水给你们解解渴,表表我的心意。”一位大娘看见几位一脸稚气的战士正挥汗如雨,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参军刚到部队5天的新兵,便心疼地拿出毛巾,给他们擦去额头、肩背上的汗水。一位老伯忙着给紧张忙活的子弟兵买馒头吃;走着走着,看到前面还有一群正在搬运断枝的官兵,又回头买了几袋馒头;再往前,看到一群拼力托举重物装车的战士,他又折回去买了好几袋馒头。当军车在路边停靠时,市民纷纷给战士们送水送食物。一群战士们在加油站休息,超市老板和员工看到战士们浑身湿透躺在地上,直接打开超市大门,把超市里能吃能喝的东西全都搬了出来,送给战士们……
我更记得,在子弟兵返程的时候,市民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一个男孩用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买来面包、糕点送给战士们。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带着饮料、饼干、面包来到厦大校区救灾现场,送给厦门警备区某防化连官兵。孩子们给解放军叔叔送上亲手制作的画报,为他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孩子们对战士说:“解放军叔叔,等我长大后一定要当像你们一样的兵!”许多市民举着大红标语,自发前往每个返程点,带去新鲜果篮,送上鲜花、鸡蛋,送上自制的点心和礼品……这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是鹭岛军民鱼水情深的真实表白,是厦门人民拥军支前情怀的生动再现。
厦门是闻名遐迩的“全国双拥模范城”,这片红色的热土,传颂着许多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动人赞歌,传承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抗击最强台风“莫兰蒂”,既是突如其来的遭遇战,也是军民联手、共克时艰的胜利战。事实再次证明:“军民同心,其利断金;军政团结,无往不胜。”“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鱼水情深,历久弥新。在厦门这片热土上,正用真情奏响一曲又一曲军政军民团结共进的时代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