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洪光
新中国成立之初,父亲许声英在厦门应征入伍。母亲怀着二弟,带着我和大妹,到南靖投奔外公。为革命离别妻儿,父亲那代人真令人佩服。
大约是1956年,父亲在《厦门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居然因此收到了一封来自战友的求援信。那个年代,大家的日子都艰难,母亲赶忙收拾了家里的一些衣服,并拿出一点钱给那位战友寄去了。父亲说:“你们读书有同学情,我们住在村里有乡情,我在单位有同事情,因为我当过兵,所以还多了战友情。你们知道什么是战友情吗?那是在战场上愿意为对方挡子弹的生死情。”父亲那番话我牢牢记在心里,因为我崇敬战友情,更渴望这辈子也有战友情。
当年,我家附近有部队驻扎,营房还没建好,有一排战士与我家同住一幢房。一天,父亲很晚回家,后来才听说,他看到一个人钻进庄稼地,许久没出来,怀疑是坏人。那时的厦门还是海防前线,军民警惕性都很高。父亲时常教育我们,要热爱新中国,严防敌特分子搞破坏。记得有一回父亲很高兴地回家,原来是他遇到了老战友。父亲不无遗憾地说:“要是我身体好,没有动手术,肯定还在部队呢。”父亲对绿色军营的深情,深深地感染了我。
我们上学时,只要有假期,我都会去打工。父亲听说我和同学们要一起去给附近驻扎的炮兵部队洗衣服,高兴地说:“别打工了!你们去部队帮助官兵洗军衣,更有意义。重要的是,你们要好好学习战士们那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父亲当时在何厝村的一所学校担任校领导,他常常几天几夜不回家,组织学生们在防空洞里上课,并竭尽所能做好支前工作。
父亲的毛笔字写得好,临近春节,很多乡邻都来找他帮忙写春联,父亲总爱写歌颂新中国、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拥军爱民的春联。有一次,我看到他写的一副春联横批是“军民鱼水情”。我问:“横批怎么五个字?”父亲说:“内容好最重要。”
1964年,我披上大红花参军去,送别新兵的人群中,有不少人舍不得孩子流眼泪,可父亲高高兴兴的。他说:“当兵是大喜事,应该高兴。”其实,我知道,父亲复员回乡后,就担心“后继无人”,如今我这个大儿子从军了,他打心里高兴。再后来,我的二弟、小弟都相继入伍。我家两代人,四个男丁,四个兵。我家是普通家庭,但一家四个兵我们很骄傲。我们兄弟退伍后,但凡家里人齐齐整整,父亲就要说:“别以为自己退伍了,就是普通百姓,国防意识仍应牢记。一旦军号响起,都应集结在八一军旗下,义无反顾地投入保家卫国的战场。”至今,我们仍然牢记着:“若有召,召必回。”这是父亲要我们牢牢忠于的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