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娟
明代文士池显方在《大同赋》里描绘了一幅1624年明朝厦门港的情景,“旁达西洋,商舶四穷”。凭借着深水良港的优势,厦门自古就是贸易通商的重要口岸。紧随新中国而成立的厦门边防检查站,牢牢守卫着这座海上花园的门户枢纽。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厦门囡,有幸在家门口当兵,成为边防武装警察部队的一员,亲历一代又一代厦门边检人用满腔热血和铁骨柔情书写特有的国门故事。
1996年7月底的一天,提着行李,身着便服的我和战友来到熟悉的和平码头旅检执勤现场,现场的执勤战友很快帮我们办好出境手续,我们顺利登上即将起航的香港客班轮“集美号”。
不过,我们并非普通的游客,此番7人组成的“随船验证小组”,是应香港丽星邮轮公司邀请,去执行“随船办证”的特殊任务,在公海上“筑”起神圣的国门,提前为旅客办理入境厦门的边检手续。这样,旅客在船靠厦门码头上岸时,就能实现入境“零等待”,节省下在码头排队等待边检手续的3个小时。
当豪华邮轮“狮子星”号航行到公海时,豪华的邮轮大厅突然惊现一群天兵,我们7人身着挺括的制服,手提统一的验证箱。船上的游客都投来惊讶又好奇的目光,他们不知道这群天兵从何而降,这时的我们昂头挺胸帅气十足,头上的国徽徽章闪闪发光。
船上一间电影院临时改成旅检现场,我们开始履行“国门守护神”的职责。我们把带来的各类检查设备整整齐齐摆在桌上,根据分工安排,有条不紊办理边防检查手续。我们开了四个验证台,每个人的台边都放着一个超大垃圾桶。公海风浪特别大,邮轮虽大还是摇晃得厉害,我几乎是边查验边呕吐。
经过海上7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我们完成了此次随船验证的所有任务。回到房间后,我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忽然就感觉太难受了,天旋地转,躺着不敢动,眼睛都不敢睁开,更别提去吃饭了。
第二天凌晨,“狮子星”号航行到厦门海域,抵达海天码头。早上7时多,身着警服的我们,早早站立在舱门处,对游客实施梯口监护。无须任何等待,旅客船员井然有序排队通过舷梯走下轮船,踏入厦门口岸。
回到家的第二天,我发现自己走路还会摇晃,有种脚踏不到实地的感觉,仿佛还在船上颠簸着。
第一次上船感觉有些新鲜,但去多了,就乏味了,办证的活儿枯燥、机械,船上的活动范围又有限,远不如在陆地自由自在。但为了让游客有更多的时间游玩,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从1996年7月第一次随船,到1997年7月香港回归,我整整参加了十次随船验证任务。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半个月就要出差一趟香港,还有好几次碰到台风来袭,深切体验了海上执行任务的不易。
时光飞逝,忆起曾经的“天兵”往事,感叹数十年的“国门”变迁,服装、办公环境、查验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现役部队到移民警察,从边检管控到服务与管理并重。作为“大厦之门”的守护者,亲历、见证这些巨变,我心依旧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