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蛤
老家小嶝岛,地处翔安东南。岛上东南角,耸立着一座方体墙堡。该基座占地近九十平方米,高十余米,宽八米多。墙身由条石砌筑、水泥钢筋灌顶而成。上部露出大口子,幽深宽旷,犹如雄狮张巨口,仰天长啸。它直对着的,是近在眼前的金厦浯江水、金门太武山。
此墙堡为何建?又为何用?看它外墙迷彩色,或许能窥得一点端倪。1949年,国民党军退踞台澎金马,厦门成为两岸军事对峙的海防最前线。
为了配合炮战,同时展开对蒋军的“攻心宣传战”。而作为政治宣传的最主要工具手段,即是修建广播喇叭堡, 厦门于1953年最先启用角屿广播组。由东向西,还续建了小嶝岛、大嶝岛及香山、石胃山、白石等站点,呈现对金及其邻屿的半包围之态。
小嶝岛堡口共装48套军事广播喇叭。由铅铝铸成,单个号筒长5米,重1吨,由12位壮汉逐个从登陆艇抬上岸。这种喇叭有效传声距离达12公里,完全覆盖金门东部地区。
广播与炮战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如果说炮兵的炮弹是有形炮弹,在对岸阵地上开花;那么广播则是无形炮弹,在国民党军心里开花。当年包括林毅夫在内的不少官兵听了广播,受到感召,或越海泅渡,或泛舟驾机,毅然回归。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同日,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但在此间,两岸隔空喊话并无消停,直到1991年4月24日,厦门前线广播站率先停播。随后,金门也停止广播。两岸持续了38年的“空中对台戏”正式落幕。
喇叭堡隔空喊话38载,是特殊年代里两岸仅存的对话渠道,是“英雄三岛”军民爱国团结的象征,也是两岸关系由紧至松到合的见证。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曾经雄踞炮火硝烟中的喇叭堡,如今只剩空空墙体,或许这于两岸人民安居乐业、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幸事,但也须后人加以珍惜,保持警惕,强化国防意识,筑牢安全防线,不遗余力继续推动祖国统一大业。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期待爱好和平的两岸同胞们,以及遍及全世界的中华儿女们,再次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发出振聋发聩的激越之声、正义之声、和平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