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军魂筑盛世·警徽耀忠诚”军转民警座谈会现场。 (厦公宣 供图)
厦门日报讯(通讯员 张露悦)军魂铸忠诚,警营作奉献。近日,市公安局召开“军魂筑盛世·警徽耀忠诚”军转民警座谈会,共同庆祝第97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弘扬拥军爱军光荣传统,激励军转民警以实际行动为军旗添彩、为警徽增光,凝聚全警实干笃行、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市公安局政治部领导,各分局、局属相关单位领导,以及来自全市公安机关的 20名优秀军转民警代表,共同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戴伟荣充分肯定了全市公安机关军转民警在各自岗位上做出的优异成绩,寄语全体军转民警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继承和发扬部队“听党指挥”的优良传统,秉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革命精神,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业务技能、法律知识的学习,主动融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脚步贴近与群众的距离,用汗水浇灌与人民的感情,用实干维护社会稳定,在任何时候都做“人民的忠诚卫士”;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最前面,坚定走好廉洁从政、廉洁从警之路,在警营树立军人的革命本色。
军人、警察,不同的岗位,同样的坚守;不同的职业,同样的理想追求。会上,蒋国微、徐德霖、杨军山、罗晖、林登峰、潘新兵6名优秀军转民警代表逐一发言,回顾从军成长经历,畅谈从警心路历程,表达了在公安战线上续写为民服务、守护厦门平安的坚定决心。
像这6位一样优秀的军转民警,在厦门警营里还有很多。从军队到警营、从军人到警察,他们行程万里、初心如一。在军队,苦练制胜强敌的过硬本领,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挥洒青春和热血;在警营,转业不转志,退役不褪色,无论是在打击犯罪的第一线,还是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都以军人的本色和公安民警的担当,展现了新时代军转民警的风采。
优秀军转民警代表风采
“地下暖阳”——林登峰
>>人物名片
林登峰:男,中共党员,2000年入伍,2016年12月从厦门警备区转业入警,现任厦门市公安局集美软件园站派出所第一警务队队长、一级警长。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 7次,获评全省警务实战教官教学比武标兵、2023年度厦门市最美基层民警、2024年厦门市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
2016年12月,林登峰从厦门警备区转业到公共交通分局。
入警后,林登峰先后在分局政治处、巡特警、公交派出所等多个岗位工作和学习,参与了分局教官团组建、省公安厅巡特警比武、警务实战教官比武和省公安厅最小作战单元全省送教等工作,不同岗位和平台的锻炼,林登峰从一名“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各岗位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特别是作为初代地铁警察,林登峰参与见证了厦门地铁从无到有的发展。地铁运营前,他就参与了地铁民警职能职责的制定工作,他和队员赴外省地铁公安求学,并将先进的做法带回厦门,再根据厦门特色,打造了动静结合、相互呼应、整体联动的全时空、立体化地铁治安防控网络。
对林登峰而言,“八一”是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怀。在部队那段热火朝天、充满活力的战斗岁月,让他学会了坚韧、勇敢和服从命令。入警7年多来,他始终保持着内心中的那种坚毅、敬业、果敢,将在部队锤炼出的政治品格和优良作风融入警队工作。无论是巡逻防控、打击犯罪,还是服务群众、调解纠纷,都努力做到最好。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无论做什么,他都要达到“登峰造极”的效果。他驻守在地下30多米的地铁站内,如同一道阳光一样,用忠诚守护和真诚服务照亮百姓出行平安。
林登峰在地铁站内值勤。
智慧“护海人”——蒋国微
>>人物名片
蒋国微:男,中共党员,2019年1月转业入警。现任厦门市公安局海防支队一大队大队长、三级高级警长。入警后,先后获评市公安局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公务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个人嘉奖;一大队先后获评党员先锋岗、荣立集体嘉奖和集体三等功。
来到椰风寨海边,全新升级的“椰风寨便民服务站”与最美海岸线相融合,服务站二楼的思明海防综合指挥室,整合无人机巡航、小型船舶定位、海防监控、预警研判等系统功能,实现快速响应。
智慧升级的基层海防管控阵地背后,有蒋国微的一份力。蒋国微说,时代在进步,海防工作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做好岸线基础管防的基础上,蒋国微积极推进智慧海防和椰风寨海防综合指挥室等基层海防管控阵地建设。他带队走访协调相关部门,踏查重点岸线,全力推进沿海管防信息化建设。带头创新开发重点岸线预警系统,智慧海防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结合厦门实际,指导推进基层海防管控示范点建设,思明椰风寨海防综合指挥室、五缘湾海防警务室、殿前船舶集中停泊点等不同层级的基层海防管控阵地不断健全完善。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协调建设信息化项目15个,基本实现沿海岸线视频全覆盖。
海防转隶五年,从军营进警营,军徽换警徽,蒋国微对自己的要求却丝毫没减。每次紧急任务、重要会议需要加班时,都带着具体负责同志一起做、手把手教,经常连续加班至凌晨。
从曾经的海防哨所到如今的智慧海防,蒋国微用心用情守护着这片海域,为打造海防管理的厦门品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蒋国微(右)深入沿海一线检查。
社区“老班长”——徐德霖
>>人物名片
徐德霖:男,中共党员,1997年12月入伍,2017年从厦门警备区转业入警,现任新店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主任。入警以来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4次,获评优秀公务员2次,连续两年被省、市表彰为警务实战训练标兵,全市公安机关优秀退役军人。
在新店派出所,有一支军人出身、平均年龄在38岁的军转党员队伍——社区队。徐德霖履职军转党员社区队队长,负责日常工作。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军转民警徐德霖召集社区的5名军转民警,迅速组建军转党员先锋队,在市、区两级公安机关的统一指挥下,实现三年抗疫“零”输入、“零”感染完美战果,被市公安局表彰为“战时党员先锋岗”。
如何将应急、救急转为为民、便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本着这样的初心,徐德霖决定从守护群众“钱袋子”着手。他结合辖区4所高校、2所职校、1所小学和6所幼儿园共4.2万余人宣防主体,重点落实开学第一课,逐一开展防骗宣导工作。先后组建文教园区反诈联盟,招募反诈志愿者300余名,并联手分局反诈专班开展校园防骗讲座,实现在校师生宣传全覆盖;结合常态化反诈宣防,社区队为主创作的2部反诈微视频在辖区循环播放,一遍遍说、一趟趟走,终于起到了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口径电信网络诈骗刑事警情数同比降29.51%,电诈财损数同比降43.9%,实现警情数、财损数双下降。
“作为社区民警,更多的是‘细’,做好这个‘细’,需要时间,也需要经验积累。”徐德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深入到群众中去,第一时间了解社区情况,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他和队员们聚焦的点滴民生小事,换来了辖区的大平安。
徐德霖(右一)和同事一起研判警情。
风雨“守路人”——杨军山
>>人物名片
杨军山:男,中共党员,1991年12月入伍,2014年从原南京军区转业入警,现任厦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桥隧大队厦门大桥中队中队长。入警以来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评优秀公务员3次。
“执勤时候遇见的所有人都能开开心心出门,平平安安回家,就是这一天下来最开心的事。”在杨军山看来,作为一名交警,就要时刻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现在的杨军山战斗在公安交管工作第一线,从疏堵保畅到秩序整治,从交通宣传到救助群众、隐患排查、应急处突,他都得心应手。不过,刚刚转业到交警队时,杨军山也经历过一段难忘的磨合期。交管需要了解的规章制度繁多,原先对业务不熟的杨军山拿出在部队里养成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攻坚克难的斗争精神,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啃书本、问同事,积极学习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迅速完成从新兵到尖兵的转变。
在杨军山看来,军人和警察的使命是一样的,就是要将老百姓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年6月13日下午,受强降雨天气影响,厦门大桥出岛方向铁道路口段及海堤大桥出岛方向中段因排水不畅,导致路面积水严重,影响车辆通行。杨军山通过视频巡查发现后,和队友杨云及时赶赴处置。现场警力分工协作,在指挥引导车辆绕行的同时,及时徒手清理排水口堵塞物。经过清理,积水逐步下降,交通状况很快恢复正常。
长年奔波在路上,查处违法行为、疏导交通、事故处理……黝黑的皮肤是杨军山工作的印记,更是他的荣誉。
杨军山在检查过往车辆。
“高墙卫士”——罗晖
>>人物名片
罗晖:男,中共党员,1982年入伍,2004年12月转业入警,现任厦门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管理处医疗病区管理科三级高级警长。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6次、个人嘉奖7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4次、优秀公务员3次。
18岁那年,罗晖瞒着父母报名参军。又瘦又小的罗晖在新兵连成了“被人挑剩的兵”,但他身上有股不服输的劲,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偷偷背着一筐训练手榴弹到山上练投掷。入伍第二年,全军技能大比武,罗晖在手榴弹投掷项目获全军第二名,知识竞赛获全军第一名。
2004年,罗晖结束了23年军旅生涯,转业到厦门市公安局监管支队第二看守所。从军人变成监管民警,罗晖从零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监所日常工作所需的法律法规和看守所执法勤务规范,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在第二看守所工作15年,罗晖管教的1000多名在押人员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罗晖还通过在押人员获取各类犯罪线索,协助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15起,抓获网上在逃犯罪嫌疑人12名。
2018年12月,厦门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成立监管病区,病区设在地方医院,罗晖服从组织安排到监管病区担任管教,不仅要负责在押人员的安全管理,还要监督他们配合治疗,罗晖对每名在押人员的病情了如指掌。他的对讲机24小时不离身,只要对讲机发出声音,即使是在睡觉,他也会马上起身行动。
在四十多年的从军、从警生涯里,从风华正茂到两鬓白霜,罗晖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有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如今已到临近退休之际,罗晖对工作依旧充满热爱,他将站好从警生涯“最后一班岗”,为“法治文明监所”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罗晖在监管病区工作。
“黑脸保护神”——潘新兵
>>人物名片
潘新兵:男,中共党员,1990年3月入伍,2012年12月从海沧区人民武装部转业入警,现任杏林派出所社区警务队一级警长。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 4次、个人嘉奖8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2次,2021年获评福建好人榜。
2012年12月,潘新兵转业入警。作为脱下军服穿警服的“老兵新警”,他把自己当作“小学生”,白天一头扎进社区,晚上整理工作心得,迅速完成从一名军人向人民警察的转变。
社区民警的工作千头万绪,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处理好就能体现出民警的价值。在高浦3年“城中村”综合整治工作中,潘新兵吃苦耐劳、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多年在部队军事管理的工作经验,牵头成立了5支治安管控队伍,清理改造了存在治安隐患的营业场所81家。他坚持把辖区的治安防控工作抓好,多为老百姓办一些实事。在电信反诈骗工作中,出了不少管用的金点子,比如编写防电信诈骗打油诗140余首,沟通协调社区出资12万余元,将高浦社区岗亭建设成集信息化、立体化、文字化、板报化于一体的反诈骗工作“堡垒阵地”,特别是2022年创新“腿勤”“口勤”“手勤”反诈宣传工作法,社区出现连续105天和128天“无电信诈骗案件”,取得2022年第三季度电信诈骗“零”发案的优异成效,潘新兵因此获评市公安局年度“反诈标兵”。
皮肤黝黑、身材高大,声音如钟、行动如风,这是社区群众对潘新兵最深的印象。从军营到警营,从警11年来,他救下11条生命,为居民送过米、买过药、找过宠物……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黑脸保护神”,也是媒体眼中的“救人专业户”。在潘新兵看来,这两个“外号”便是对他群众工作的最大肯定,也是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
(文/通讯员 张露悦 图/厦公宣)
潘新兵深入社区宣传反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