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集团军某旅干部 慕佩洲
“没想到你休假了,这次很遗憾,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见!”那天,我正在家里招待亲戚,突然接到了上等兵夏天程的父亲打来的微信语音电话。
原来,夏天程的父亲看到了我在微信朋友圈发的过年照片,得知我正在家休假。电话中,他告诉我,他和夏天程的妈妈近期准备到部队驻地,一是想看看孩子,二是见见我和连长,感谢连队对夏天程的培养。
去年底,营里进行兵员优化调整,连队党支部将夏天程推荐到营部文书岗位进行重点培养。夏天程的父亲曾就此事专门给我发短信表达谢意:“多亏了连队寄来的信,让我知道了这件事……”
夏天程的父亲提到的“信”,始于我们今年初组织的一项活动——以连队党支部的名义给官兵家人写一封家书,除了送上新年祝福,还介绍了连队去年一年取得的成绩和官兵们的表现。
在写给夏天程父母的信中,我介绍了夏天程在部队的情况,突出表扬了他的机智灵活与努力上进,同时提到连队党支部推荐他到营部见习锻炼的事:“夏天程因为表现突出,经过多次考核选拔,拟调整至营部文书的岗位。这是锻炼他的更高平台。但小夏对于陌生工作环境有些畏惧,希望你们和我们一起,鼓励小夏、支持小夏,让他直面挑战、绽放自己……”
夏天程的父母收到信后,第一时间和我取得了联系,表示愿意配合连队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夏天程很快转变了想法,对新岗位新挑战表现出强烈的渴望。
逢年过节给官兵家人写慰问信,其实是连队的老传统,但有一段时间,慰问信的内容千篇一律,收效并不好。这一次,在筹划准备阶段,我萌生了一个新想法——给每名官兵“私人订制”一封家书,主要介绍这名干部或者战士在部队一年来的成长和进步,让其家人能有清晰而具体的了解。
不过说实话,给每名官兵的家人单独写一封家书的提议,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连队干部骨干的一致同意。我们连有几十名官兵,大家担心,如果每封信都写得很有针对性,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当了近两年基层主官,我深刻感到,年轻官兵的家人非常关心和重视他们在部队的表现,也很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他们的成长进步之中。这就像读书时,学生家长希望经常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评价一样。比如夏天程的父母,他们一直很关注儿子在连队的情况,与我沟通联系很频繁。
其实,官兵家人愿意这样做,对基层带兵人来说是件好事,给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抓手。有时候,我们会面临掌握官兵思想动态不准确、不及时的情况。有的心里话,他们不愿对我们说,但会对家人说。如果家人能主动向连队反馈,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可能一些棘手的官兵思想问题就能得到顺利解决。
新兵侯兴林刚下连时有些怕苦怕累,但最近像变了一个人,训练特别刻苦。他私底下告诉我,他的父母收到家书后特别开心,鼓励他要在连队好好表现。“我一定好好努力,争取在明年的家书里,能让您写上我取得的成绩。”看着侯兴林坚定的眼神,我对他充满了期待。
如果说连队是“大家”,那么官兵的家庭就是“小家”。搭起“大家”与“小家”的连心桥,让部队和家庭的联培共育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是我上任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履新之初,在我的提议下,连队在走廊设置了一面“官兵家庭合影墙”,上面贴满了官兵和家人的合照。去年,我还利用休假时间到连队战士家里进行家访。今年初,我不仅推动展开了写家书活动,还做了一个计划,定期给每名战士父母打电话,互通有无,联络感情。
我们经常教育官兵要“以连为家”,除了在连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外,我还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官兵家人参与进来,与连队的教育管理产生良性互动,这样更能激发官兵们的练兵备战热情动力。
前不久,连队召开军人大会,征求官兵对连队建设的意见建议。会后,我在整理这些意见建议时,发现一名战士写的小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字:“在这样有爱的连队里,我愿意干一辈子!”
延伸思考
“管用的”也许就是“最好的”
■胡璞
基层干部骨干给战士家人写信并不新鲜,很多单位都有这样的传统。某旅干部慕佩洲做的这件事之所以会引起编者的兴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官兵家庭对部队教育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并为之付出努力。
无论写家书、做家访,还是打电话、设置照片墙,慕佩洲从任职之初就开始密切连队、官兵和官兵家人之间的关系。在与编者交流时,他解释说,“家”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非比寻常,只要把“以连为家”的观念在官兵思想深处牢固树立起来,在部队实践中真正落到实处,一些让带兵人头疼的矛盾问题会迎刃而解。
应当承认,带兵育人固然需要创新,但很多看似普通却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只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由此想到第83集团军某旅“红一连”党支部每月评选6名优秀党员的做法,同样没有多少新意,但他们从建连那天起一直坚持到现在,至今已有97年。这恰恰是该连永葆先进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一个道理:“管用的”也许就是“最好的”。
我们常讲“守正创新”,其实相较于“创新”,有时“守正”更难,更值得各级带兵人思考。从慕佩洲身上,编者看到了很多想为、有为的基层干部的影子。他们也许年纪尚轻、资历尚浅,但有一腔抱负,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由于常年铆在一线、身在兵中,从事最基本、最琐碎的工作,他们清楚地知道什么方法更管用、哪些举措更有效。
所以,评价一项工作做得好不好,不应该只有“创新”一种标准、一个维度,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把一种本领用到极致,同样值得肯定和点赞。